第124章
出口……图书?
袁经理面露错愕,他思索了下,“你怎么想到问这个?”
闻慈老实道:“我自己就出版过小人书,但是看到交易会上好像没有书籍画册之类的单位,所以想问一问,”说着话,她竭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更真诚。
袁经理当了好些年的广交会机关经理,这个问题问他,可是问对人了。
他道:“这些年的确没有图书方面的翻译出版,至于政策,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近些年外文出版的基本只有政治著作,再往前推十年,外文出版社倒是出过一些《红楼梦》《红岩》之类的,画册好似是有的,只是他记不太清了。
毕竟那么多年前的细枝末节,他又不是过目不忘。
闻慈脸色一喜,语气却更小心翼翼了,“那就是说,也许我们的图书可以出口?”
袁经理终于知道她怎么这么问了,这一刻,他不知道这姑娘是胆大还是痴心妄想,但想了想,还是不能打击爱国的年轻人,于是委婉道:“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是想出口的话,那也得有外商愿意购买啊。”
还得是涉及出版业的外商,但人家出版商也不会来这时候的华夏啊。
闻慈脸色一下子垮了下来。
对哦,她这想在改开前向外推销自己的图书,还得先找到下家才行……
闻慈头痛,袁经理倒是很安慰,“年轻人,有这份上进的心是好的,好了,你去和你的老师学习吧,说不准多少年后,你的图书真能出口了呢?”
他话是这么说的,但听语气,就是在找个理由安慰她。
闻慈心里叹气,跟袁经理道了谢,出接待室就去二楼找钟玉兰三人去了。
他们三个正在一家相对冷清的粮食单位旁边,和业务员说话。
粮食单位每年的供给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非常抢手,上午八点钟交易厅一开门,就有好几个外商过来抢单,最后一个岛国商人、两个西方的都签了大单。
所以他们每年基本不用愁卖不掉,往往都是交易会还没过半就卖光了。
他们的业务员暂时闲着,就跟钟玉兰他们说话。
“我们的粮食卖得特别好,质量也是一等品,每年春秋广交会,都被这帮外商抢着要的,”业务员的语气十分自豪,余光见到闻慈过来,不知道她是华侨还是自己人。
钟玉兰招了招手,“回来了?”
“嗯,”闻慈快步走过来,对钟玉兰道:“我刚才去问了广交会机关的袁经理,他说,没有图书禁止出口的明文规定,不过,嗯,反正最近这些年也没有先例。”
钟玉兰并不意外,“上次我听说画册出口,还是十年前的事儿了。”
乌海青安慰道:“反正凭你的水平,等以后有机会了,说不准真行呢,”闻慈的技法已经很老练了,也许比不上那些老画家,但她的笔触间却有一些新的东西。
很大胆、新颖、活泼,他不知道,那是来自未来
师生四人守在门口不远处,拿着本子画速写。
闻慈还看到了港城的张安华女士,她独自出来,往右边的招待所方向去了。
港城?
她心里忽然划过什么,手里钢笔一停,低头沉思了起来。
……
宿舍里的业务员们披着一身疲惫回来时,发现闻慈正蹲在地上画什么。
这里的空间太狭小,连张桌子都没有,只有两把椅子,闻慈就把一张纸铺在木头椅子上,自己蹲在椅子前面,踮着脚画画,那背影看起来专注又心酸的。
“你在干什么呢?”丝绸厂的问。
“画画啊,”闻慈答了一句,头也没往后转一下。
他们今天都在会场里看到了闻慈,拿着本子和笔到处转悠,还有被她采访过的呢,因此就以为她是在画据说是上面任务的连环画,一个个都没打扰她。
他们拿了水盆准备去洗澡,广市的天太热了,不洗不行。
而闻慈又独享了半个小时的安静,大家回来时,发现她还在窗边的位置上,大概是踮着脚蹲累了,把另一个凳子放倒在地上,自己坐了上去,因为太矮,小腿都是交叉着的。
这任务这么赶吗?大家心里都在犯嘀咕。
他们没和闻慈说话,兴奋地讨论起了今天都开了多少订单。
嘈杂的声音就响在耳畔,但闻慈半点都没听见,她沉下心思,把整个人都投入到眼前的水彩画上,直到眼前忽地一亮,她恍然抬头,才发现宿舍里的灯开了。
眼前的窗外,天已经黑了。
闻慈低下头,准备继续画,身后传来五矿厂的声音,“你还没画完啊?”
“快了,”闻慈道,挪了下发麻的腿,继续画画。
她很专注的样子,大家不好意思打扰。
好不容易等到闻慈放下奇奇怪怪的笔和彩色颜料,伸了个懒腰,瞬间就被大家包围了。
“这是什么?”
“好漂亮!”
“哇你画得也太厉害了!”
闻慈笑道:“这是水彩画,颜色很鲜艳吧,”她收拾行李的时候为了掩人耳目,的确是带了一些水彩颜料和画纸的,都是在系统里【蜡笔小铺】买的,质量很出色。
大家看着这幅水彩画,比**大两圈,但里面的内容却特别丰富。
上面画了一个很像早茶铺子的店面,几张支在门外的木桌,几把木头椅子,一个童花头的小女孩坐在上面,大概五六岁,腿还够不到地面,轻轻晃悠着——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看出来她正在晃腿的,难道是小腿旁边几条括弧似的线条?
小女孩面前摆着一盘萝卜糕、一盘虾饺,桌子一角里还有一个陶制茶壶。
她小小短短的手握着筷子,吃得大快朵颐,嘴角和脸颊上都沾上了浅黄色的酱汁,看起来就很馋人,而她后面的店面里,有个五六十岁的老奶奶正杵着扫把,笑眯眯看着她吃。
画面颜色靓丽,线条生动,让人看一眼就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