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吴廷俶(2 / 2)

邱吉尔认为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的结合足以推倒它们,而英国则是在这三环的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可以说在战后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邱吉尔就利用这麽短短时间推动了很多意义截然相反的外交。真信了邱吉尔的话,每一个法国人未来都会恨不得抽自己嘴巴。

邱吉尔的宏伟蓝图不会成功,不管是英美一体还是欧洲合众国都是泡沫,归根究底英国从来没有真心的推动过,左右逢源已经根植在英国人的思维当中,朝三暮四自然就不会得到信任。

作为大英帝国孵化出来的作品,二十一世纪印度也照虎画猫学习到了英国朝三暮四,猛吃利益不干事的精髓,可结果又怎麽样呢?

这只会增加各方对印度的不信任,归根结底独立自主不能通过挑拨离间来获得,可问题就是印度学习的英国,就只会挑拨离间。

处在法国的角度上,其实什麽都不用做,英国自己就会按耐不住找存在感吸引其他国家的火力。不如趁着这段时间来做点事。

湄公盆地的勘探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科曼则喜迎艾娃加德纳的归回,就姐姐深藏不露的问题进行频繁探讨,日子过的惬意而温馨。

但这种日子注定短暂,勒菲弗尔不会让科曼就这麽沉迷在温柔乡,给科曼的公寓打了一个电话,「长官,吴廷俶已经抵达西贡,要不要见一见?」

「当然要见。」科曼对艾娃加德纳给了一个歉意的眼神回答道,「先给他安排一下建军计划看看,我马上就到。」

吴廷俶是吴庭艳的大哥,吴廷俶二十一岁进入安宁小修道院,一九二五年晋升神父后赴巴黎大学任教。

一九二七年获罗马哲学丶神学和教会法三个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起担任永隆教区主教。

现在四十九岁的吴廷俶,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存在资历不足的问题,选择吴廷俶并不是因为吴庭艳的关系,吴庭艳还在巴黎做寓公,本身不足以成为一个因素让科曼考虑。

选择他本身就是因为吴廷俶本人,已经具备了宗教领袖一切条件,不管是履历还是年龄都没问题。

几个小时之后,科曼就和吴廷俶见面了,在大马士革的时候科曼也和一些当地的宗教人士打过交道,但是那种经验不能套在法属印支,如果不同地区的宗教人士都对罗马教廷无比尊重,欧洲也不会爆发宗教战争了。

像是越南这个小中华,哪怕是谈上帝,也要从儒家的实用角度出发,果然,经过了刚开始的陌生,科曼的对话方式迅速得到了吴廷俶的认可。

「越盟那些人就是你们北方邻国的走狗。」科曼信誓旦旦的做出断定,吴家是天主教大家族,吴廷俶的哥哥吴廷魁由于拒绝担任越盟而被活埋。可以说吴家和越盟有不同戴天的仇恨,「每一个王朝都打过越南,除了宋朝,是不是有这麽回事?」

科曼此时立场不同,但一想到宋朝的武功心中也确实没什麽可说的,只是经济丶商业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打不过辽金就算了,连越南都能让宋朝丢人,确实是说不过去。没有武功一直是宋朝最大的喷点。

就像是拿破仑三世一样,规划了巴黎的城市建设,修建了一万多公里的铁路,任内完成了晚了英国五十年的工业革命,可色当一败涂地成全了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就别想在法国的历史书上得到什麽好评价。

科曼想要为宋朝挽尊一下,一想到被越南反扑过,挽尊的话也说不出口。

不过好在科曼和吴廷俶都不是当事人,处在吴廷俶的角度,他只能看到越南自古以来被北方邻国欺辱的旧事不断重演。

看到科曼旧事重提,吴廷俶简直是一把心酸一把泪,「两千年来,我们的国家不断被侵略,他们要毁灭我们的风俗,在几百年前差点就成功了,那是一场束发易服的运动。」

「哦。」科曼一想确实有这麽回事,应该是明朝初年的事情,为了永久的把交趾收回来,对已经脱离了几百年中原王朝越南人的一场移风易俗操作。

对已经独立的越南来说估计意义和剃发易服差不多,换做是英国人还会站在吴廷俶面前发表两句赞同烘托气氛。

可科曼是法国人,法国不像是英国到处考证其他文明的历史,法国的风格是消灭其他落后民族的文明,所以吴廷俶指望科曼有同情心是不可能的,换做是他也会这麽干,而且法国已经部分成功,把越南的文字换成了拉丁字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