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不能间隔太短,间隔太短一来你们没这个能力控制得那麽精确,二来麽间隔太短前两颗炮弹还没飞出去多远,第三发未必能脱离前两发的尾流湍流区。
如今的炮弹初速普遍七八百米每秒,相隔0.01秒开火,也足够炮弹在空中拉开七八米的路程差了,尾流湍流差不多都消散了。具体用技术手段去实现,我想不用我多说,你们用继电器做个延时电路都行,如果有更方便的技术选项,那就更好了。
鲁路修不敢直接报答案,是因为他不知道1915年的原始电子管技术发展得怎麽样。但无所谓,就算没有可用的电子管,用老式继电器也是一样的,无非控制元器件尺寸大一点丶损耗快一点。战列舰主炮那麽大的玩意儿,根本不在乎那一丁点差别。
总而言之,鲁路修只要点破「让炮弹在空中间隔几米飞行,绕开前面炮弹的湍流区」这一核心方向思路,剩下的都交给专业人土去实现即可。
古斯塔夫果然大受启发,很多时候,技术突破就是差最后那一层窗户纸,没有想到。关键点上的一个新思路,效果可能就抵得上工程师反覆旷日持久的研发。
:::
古斯塔夫得了鲁路修的指点后,整个4月上旬剩下的日子,便做了三件事情。
首先便是跟斯柯达方面进一步合作丶并且开始逆向测绘研究之前缴获的伯利恒钢铁14时双联装炮塔,再结合鲁路修提供的思路,博采众长搞350毫米三联装主炮塔。
也算是为帝国迈出了第一型三联装主炮塔,开始零的突破。
第二件事,便是大笔一挥,拨划给了鲁路修一个机械设计团队,还有对应的工艺加工技术团队,是连人事雇佣关系都转隶到鲁路修个人持大股的「大众」公司魔下的那种。
即日起帮鲁路修筹划原始坦克/装甲车研发项目。鲁路修之前从保时捷那里弄来的斯柯达系技术人员,也加入了进来,双方一个主攻车体和武器装甲,一个主攻动力结构,开始进入整车研发技术储备阶段。
只等保时捷那边的斯柯达半履带柴油机牵引车完成,把相关成功经验也借鉴融合过来,就能全力搞坦克了。
第三件事,便是古斯塔夫进一步对鲁路修让利,决定开设一家新的子公司,专门研制丶生产之前提到的140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塔。
(注:最终测试后,实际决定直接沿用法制138.6毫米,因为克虏伯实验后认为,140毫米整的炮弹还是稍微有点重了,含发射药整装弹总重有55公斤,减到138.6就能缩小到穿甲弹整装53公斤,高爆弹/防空弹45公斤/46公斤。
德玛尼亚人的体格普遍高大,1米8以上的大个子和肌肉男非常多。所以很适合挑选大力士担任装填手,持续快速手工装弹这种炮。)
古斯塔夫肯这麽做,自然是因为鲁路修近期给克虏伯提供了太多值钱的点子,还帮他优化了战列舰主炮的设计思路。
古斯塔夫知道巨炮是克虏伯的根本,是必须完全在自己手上的,这方面对方帮了自己那麽多,自己却没法跟对方利益共享。
为了合作的长久,只好把对方引入到高平两用副炮的领域,这块生意有钱大家一起赚,如此一来,未来克虏伯仍然专注于对陆对海攻击的重炮,而鲁路修和克虏伯合作的那家新子公司,就成为了全球第一家专精防空炮的火炮公司(防空炮含高平两用炮)
克虏伯方面这麽上道,鲁路修也不吝再多给对方一些点子,以投桃报李。
于是在克虏伯研发新式主炮的过程中,鲁路修也提点对方多注意炮弹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多做做实验。如今的炮弹都是平底弹,飞行过程中湍流和激波非常严重。
鲁路修就提醒他们试试让弹尾直径稍稍回缩一圈,让飞行途中的气流更顺畅。又或者是考虑一下「底凹弹」,总之就是以实验导向为准,让事实说话,看看哪种炮弹形状最适合保持弹丸飞行途中的速度丶增加射程和最终动能。
鲁路修估计,只要克虏伯方面好好做实验,把这块新世界的大门打开,再让炮弹的飞行速度存留提升个10%~15%还是很容易做到的,毕竟这一领域此前是一片空白。
1910年代的造炮和造舰领域,流体动力学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
军舰舰体设计时,很少做周密的水池实验,炮弹飞行也做不了风洞试验。只要稍微点拨几下,提个醒,提升空间就非常大。
比如鲁路修之前和克虏伯聊的丶为了让「马肯森级」战巡塞下三联装炮塔,可能要减掉两台蒸汽锅炉丶让位给更大的炮塔座圈和提弹井。
减少一些锅炉,会带来军舰舰体的动力下降,航速下降,或许做不到原设计的28节指标了。
但马肯森级船体龙骨都还没铺完,完全可以在水线面以下尝试搞个原始的「球鼻」,减少兴波阻力和上浪。
至于「巴里亚级」战列舰的前2艘,已经完全改不了了。但后3艘,虽然改不了水线以下的「球鼻媚」,可调整一下水线以上的干舷设计,把「平直」改成丑国战列舰那样的「飞剪」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具体「球鼻」和「飞剪」的尺寸和弧线要怎麽搞,鲁路修是不懂的,但他只要给克虏伯和威廉造船厂设计局提供这些思路,启发他们努力的方向。
在原本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要想取得一点进步实在是太容易了。
随便改改船头的造型,减少的兴波阻力和上浪,就足以弥补锅炉稍微减少带来的航速下降,地球历史上的「大和级」战列舰,那麽重的吨位那么小的动力,还能跑27节,不就是靠着反覆做水池实验,优化水线面造型才做到的麽。
在鲁路修的点拨干涉之下,未来「巴里亚级」战列舰的前2艘,或许仍然只能航行2122节。
但后3艘应该能提升到23节,且减少风浪中的颠簸度,提升高风浪海况下的射击精度。
至于船头改造最全面的「马肯森级」,或许能在主炮改三联装丶还减少了两排锅炉的情况下,仍然保住28节的高速,甚至做到略微的不降反升。
鲁路修在柏林忙碌到4月中旬,他能为海军和克虏伯做的点拨,基本上也都做了。装甲战车的前期研发工作,也已经顺利展开。
战舰从建造到形成战斗力,需要的周期实在是太长,所以有些布局也不得不提前很久就开始操心。
「巴里亚级」前2艘投入实战,差不多要一年以后了。在鲁路修的运作下,这些船是可以参加日德兰海战的一一如果这个世界也有日德兰海战的话。
后3艘可能要1年半到2年内分批服役。
至于「马肯森级」战巡,最快也要2年半后进入实战,后续几艘造得慢的,可能是3年后。
这些船,将来主要是逼迫不列颠尼亚人坐回谈判桌前的重要筹码。如果运气好,也能捞到一些在战争后期展示肌肉的机会。
而就在鲁路修滞留柏林期间,国际上也终于发生了一些大事。
意呆利人正式向奥国宣战了!
只不过,意呆利人还是如鲁路修预料的那样傻,宣战后没有立刻进攻,只是在原地静坐呐喊。
便如一场「静坐的战争」。
既然意呆利人已经宣战,鲁路修也就必须返回部队,结束他这段时间的休整假期了。
他得重新把精力放到前线军事上。
PS:今天如果有第二更,也得很晚了。明天培训结束,但周末又要忙小孩开学的事情,下周二争取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