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七雄之地上所有人口加起来差不多有两千多万,能订做石磨独自家用的人不超过十分之一,即便余下的人每人每年在这场坊内只花费了一枚秦半两,一年下来国库就有将近两千万的秦半两入账!
嘶——这种如此赚钱的好点子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秦国重法、法家轻商,中年韩人越想眉头就拧得越紧,他绝不会相信这个实用、赚钱、还能积累民心的金点子会是嬴政和他底下那一群高傲的法家臣子们想出来的!
[难道是朝堂上又出高人了吗?]
中年韩人不自觉攥紧了垂在身侧的两只拳头,将两只手捏得青筋直冒、骨节咯吱咯吱的响。而在他四周的老秦人们却都喜气洋洋、七嘴八舌地开始向上方的老里长提问关于场坊的各种问题了。
比如——
“里长,若是石磨作坊修建起来后,那里的石磨是从少府出来的吗?”
“对!作坊内到时用到的都是少府石匠们精心制作出来的精品石磨。”
“额滴个乖乖呦!那陛下这回可真是要花不少钱了嘞!”
“是啊!是啊!不过,里长,那石磨作坊的地址是由咱们本里内的人自己选的,还是上面的人定下来的啊?”
“亭长昨日说了,陛下的圣诏言,天下诸郡每个里内的石磨作坊都由本里的里长带着里民们在自己里内商议决定选址,等选址确定后,先由里内集资将作坊建造出来,随后里长拿着本里所花费的具体账单报给上一级的亭长,亭长审核无误之后,将会把账单报销,分发少府的石磨,到时里长可带着石磨与国库补偿的秦半两一起回到里内,将石磨安置在场坊内,再根据集资名单把获得的补偿钱一一还给本里内的庶民们。”
听到要先集资建造场坊,老秦人们心中也都没有生出别样的心思,还理解的点了点头,毕竟商鞅变法、城门立木之后,老秦人们从上到下的规则意识都是很强的,明白只要上面能这样说肯定就会把钱返还给他们的,秦律严格而且有层层相扣的上下级监督、连坐的条文,他们也不用担心会有人胆大包天地在昧着良心贪钱,故而一个个都眼睛亮亮、喜气洋洋地商量起来了场坊选址和本里宣传墙建造的事情。
但是其余旁观的关外移民们内心深处对嬴秦皇室还是不够信任的,心中很是纠结,这集资建造场坊说着好听,万一他们先把钱花了,以后朝廷不赔钱了,亦或者是朝廷赔的钱都被中间的郡守、县长、亭长、里长们给一一吞掉该怎么办呢?
可瞧着老秦人们兴致高涨的模样,关外移民们自然不会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说出这种公然“质疑上层”、有煽动民心之嫌的话,而是聪明的问出了别的问题——
“里长,若是每个里都建造出石磨加工场坊了,是不是还会招收加工人员,以及记账的管理人员呢?”
正在喜悦的都差点单方面敲定两处重要选址的老秦人们一听到老韩人询问出来的新问题,全都一愣,立刻后知后觉地重新看向了站在上方的里长。
老里长瞧着下方气质截然不同的老秦人与关外移民们,心中忍不住感慨,怨不得人家这些关外移民们之前是贵族们呢,瞧瞧这识文断字的人就是比只会打仗种田的老秦庶民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