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连宁疏白都没接触过,更没有渠道得知那位崔老夫人是什么性子了。
只知崔老夫人全名崔兰折。
“多谢外祖母,十四定会听从外祖母教诲,好好读书习字,日后入朝学以致用,造福一方。”
宁疏白不时抚须笑叹,看上去对李暮歌非常满意。
等气氛差不多到份上了,李暮歌说起了南疆。
“听闻南地风光与长宁多有不同,尤其是南疆,十四为公主,久居深宫,对南疆风光十分好奇,常叹不能亲自行万里路,亲眼遍寻风光无限。”
李暮歌说到这儿,想着铺垫差不多了,就十分自然地问道:“不知外祖此处有没有游记一类,描写南地风光的书啊?”
宁疏白没想太多,只觉李暮歌是个好学之人,他年轻时对大庄各地风土人情都十分好奇,李暮歌想来和他年轻时一样。
于是宁疏白将一本游记给了李暮歌,还在李暮歌软磨硬泡下,同意李暮歌闲时可以来他这儿翻阅书籍。
“只可翻阅这一片,不能去后头的书架看,殿下明白了吗?”
李暮歌重重点头,感觉宁疏白完全是将她视作小孩,她可不是小孩子,后头书架上估计都是国子监内部的政务,她看了就出事了。
不过这人情社会是真的漏洞百出,也怪不得寒门难出贵子,世家名门出身的孩子,能在顶尖学府校长办公室里读书,让寒门的学子如何去追,才能追平这差距?
宁疏白还要去宫里商议会试的事,很快就离开了,李暮歌上午去上了课,中午就带着颜士玉进了祭酒廨舍,开始在大书架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籍。
有颜士玉帮忙,浩如烟海的书籍似乎一下子少了许多,没过多久,颜士玉就找到了一本手册。
“殿下,您看是不是这本?”
颜士玉指着手册上歪歪斜斜写着的一行字。
“永寿三年春,至南地苗疆一带,凌淞舍人随笔。”
李暮歌念着上面的字,念完指着“凌淞舍人”四字道:“这就是那位通译官?他字怎么写得如此难看!”
李暮歌写毛笔字就一般,好在原身字也不太好,糊弄一下能糊弄过去,她来到这个世界后,除了幼学蒙童们外,就没再见过谁的字比她更差了。
现在看见了。
“可能是病弱时所写,又或者是路上随手一记吧。”颜士玉也不知道,仔细看,这字还真是难看,“宁祭酒那位学生号凌淞舍人,不会错的。”
李暮歌见颜士玉坚持,只好暂且信了这本小学生画本一样的手册,确实是那位通译官亲笔所写。
等两人坐下翻阅手册后,表情同时严肃起来,里头的字迹再不是小学生涂鸦,而是正儿八经的书法,一笔一划都是入木三分的力道,写书之人文采不知如何,书法当真堪称世间一绝。
手册就是简单记录了一下凌淞舍人到苗疆之地的所见所闻,苗疆之地并非传闻中那般,人人会蛊,蛇虫鼠蚁遍地走的可怕之地。
不过那地方确实有瘴气,也确实常有毒蛇猛兽出没,过去必须带够雄黄粉,还有就是,南地有一族,确有神异之处,会下毒能用蛊,害人的手法层出不穷,不能轻易得罪。
在手册后头,还附有两张纸,上头是南地的文字,底下写了一排大庄文字,应该是凌淞舍人翻译的南地书籍。
说是书籍,不如说是一个传说。
当地信奉女娲,尊称母神。有个习俗是会选出特殊年月日出生的女子,尊为圣女,这个传说是圣女与一个长宁商人相恋的故事,最后圣女被母神接引回家,长宁的商人则不知下落,有人说长宁商人已经回归母神的怀抱。
李暮歌看完这个传说,满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