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小说来源现实
计程车司机离开了,约定近两天再来分局一次,协助警方画出嫌疑人的模拟肖像。
专案组召开会议。
人物特徵给到了所有探组,众警员在讨论过后,都表示在自己所负责的调查方向内,没有符合条件的中年男子。
受害者戴宾的人际关系,肖雨萱的人际关系,王梦琪的人际关系等,都已经排查过或者见过,去掉不在场证明非常充分的,剩下的都对不上号。
人际关系上没有,那就需要考虑是否为陌生人作案。
这里所说的陌生人并非纯粹的【陌生人】,应该是嫌疑人认识戴宾,但戴宾却不认识嫌疑人。
会是读者吗?
「这种类型的小说,我觉得超过四十岁就没读者了吧?」
有中队刑警开口。
其他人也颇为认同,昨天季伯伟让他们抽空看一看戴宾的小说,今天不少人已经大概看过了,虽然没有深入阅读,但至少明白小说大概在讲什麽故事。
季伯伟坐在那里抽着烟,说道:「年轻人更有发言权,韩凌,童峰,你俩觉得呢?」
两人都是去年入职的新警,算刑侦大队里最年轻的警察了。
韩凌几乎不看小说,将问题丢给了童峰,后者开口:「确实是这样,超过四十岁的男性人群核心需求是小说的故事性,更关注现实爱情,而纯爱小说里的情感模式过于理想化了。
当然也没有那麽绝对,也许就有五十岁的人喜欢看呢?」
说完他转头看向韩凌:「韩宝宝,我说的对吗?」
韩凌盯看他:「不准再叫我韩宝宝,尤其是开会的时候,否则我就把你从窗户丢下去十众人:「..」
季伯伟批评:「别乱开玩笑,现在已经基本锁定了嫌疑人,分清楚场合。
先别管嫌疑人是不是读者了,这件事我们暂时得不到确切的答案,从现在开始,所有探组全部撤回来,倾全力重点调查打车跟踪戴宾的这个人。」
会议室沉默。
难度还是比较高的,等同于大海捞针,除非能拿到匹配度较高的画像。
但从四名计程车司机的表述看,他们根本记不清该乘客长什麽样子,就算市局的画像师完成了画像,也无法保证相似度。
「打起精神来!」胡立辉敲了敲桌子,「一个月前的监控没了,案发当天的监控总有吧?以城中村为圆心向外辐射,地毯式排查监控,我就不信找不到。」
监控的大面积排查需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只要有一个监控拍到了嫌疑人,顺藤摸瓜,得到嫌疑人正脸可能性就大。
只要正脸拍到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季伯伟说道:「这两天大家辛苦了,今晚休息,明天我联系市局把画像师请过来,拿到模拟画像再说。」
当前年代,专职模拟画像师非常稀少,一个省能有一两个就不错了,几乎都在省厅。
青昌市公安队伍规模很大,市局有。
会议结束,大家都挺累的,匆匆离开。
韩凌和童峰走出分局,后者说道:「这几乎相当于陌生人作案了,没有辨识度高的特徵,不好找嫌疑人啊,城中村那边监控并不多。
我很纳闷,他为啥要杀戴宾?跟踪,毒杀,摆明蓄谋已久,作案动机肯定非常充分,经过了深思熟虑而非冲动。」
韩凌:「我还是倾向于读者。」
童峰:「因为其他方向没有收获?」
目前除了读者群体,关于戴宾的人际关系已经翻了个底朝天,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就是真相。
韩凌:「有这方面原因吧,回去我再研究研究。」
童峰:「回去别研究了赶紧睡觉吧,明天开始,我估摸着会是一场硬战,养精蓄锐才是王道。」
韩凌点头:「嗯,我知道。」
童峰开车离开,韩凌离得近选择步行。
回到出租房洗漱,韩凌半躺在床上拿出手机继续看小说,小说有两百多万字,目前他只看了一部分而已,还是跳着看的。
这次,他选择从头开始,一目十行。
时间缓缓过去,墙上的指针来到凌晨两点,韩凌视线在小说某个页面定格,从床上直起身。
情节描述的是主角第一次事业关键期,他搬家了,戴宾详细写出了小区的格局和周边配套,包括城市景观。
韩凌看到了熟悉感,略作回忆,发现小说场景和戴宾在现实中的居住场景有看相似性,除艺术加工外,相似程度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绝大多数小说创作者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这一点韩凌是清楚的,小说来源现实高于现实,若缺乏现实经历,作者不可能完成优秀的都市背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