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一九九八年底的写字楼市场,虽不及后世繁华,但也已初具雏形。
改革开放二十年,外资涌入,民营企业壮大,对高品质办公空间的需求正在悄然升温。
第一站是建国门外的国贸中心。
一期建筑已然是京城的地标,玻璃幕墙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反射着冷峻的光。
大堂气派,电梯迅捷,但租金报价也同样「高大上」。
王盛粗略算了算,以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目前的规模,若在此安家,每年租金将是一笔巨大的固定开销,会极大影响现金流和项目投资的灵活性。
「这里气派是气派,但性价比不高。」
王盛摇摇头:「再看看。」
第二站是亮马河畔的燕莎商圈。
这里毗邻使馆区,环境相对安静,嘉里中心崭新亮丽,设施先进。
租金比国贸稍低,但依然不菲。
而且周边商业配套更偏向高端涉外,与盛影传媒这类扎根本土文化丶时常需要与各色艺人丶剧组打交道的公司,氛围上似乎有些隔阂。
「感觉有点太『洋气』了,不够接地气。」大军说出了王盛心中的感觉。
连续看了几处,都不是特别满意。
要麽成本过高,要麽地理位置不便,要麽环境不符。
直到他们来到北三环附近,一片正在快速发展的区域。
这里有一栋新建成没几年的写字楼,名为「京信大厦」。
楼体不算最高,但外观现代,位置便利,和北影厂同属北三环,相距不远。
最关键的是,租金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楼内空间布局灵活,适合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这种需要划分不同功能区的公司。
王盛站在空荡荡的毛坯楼层里,看着窗外京城冬日略显萧索的景象,心中有了决断。
「就这里吧。」
他对陪同的中介说:「我们需要两层,一层给盛影传媒,一层给光线传媒。尽快出图纸,报价,争取这月中旬敲定合同。」
中介喜出望外,连连答应。
选址确定,只是「分家」的第一步。
回到北影厂。
王盛立刻召集了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的核心管理层开会。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在座的猴子丶大刘丶小兵丶王长钿丶蔡怡浓等人,都是从北影厂大院或与北影厂深度合作中成长起来的。
大家对即将到来的搬迁和模式转变,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难免对过去的不舍与担忧。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
王盛开门见山,没有多馀的情绪渲染:「中影集团成立在即,『联盟制片中心』撤销,我们和北影厂的合作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是大势,无关对错,我们必须适应。」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而坚定:「新的办公地点已经初步选定,在北三环东路的京信大厦。接下来,李婷婷负责跟进租赁和装修事宜,要求就一个:高效丶实用,满足我们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需求。」
「是,王总。」
李婷婷肃然应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