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206:我的1998(2 / 2)

这份新的合同体系,虽然让出了一部分利润,但也从法律和商业上明确了各方的权责利,使得这项业务更加规范化。

更重要的是,它依然是维系那三十家电影厂技术骨干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渠道,保住了联盟的人员根基。

至于「金禧典藏」系列,则明确为盛影传媒完全自营业务,不参与分成,只按市场价支付可能的设备或场地租赁费用。

而覆盖面更广丶价格更亲民的「影像记忆」业务,经过几年的扩张,已经遍布京城丶津门两大直辖市以及冀省的主要城市。

这项业务,成为了吸纳和安排各电影厂待业子弟丶锻炼新人的主要平台。

盛影传媒负责运营和渠道,各厂子弟通过培训考核上岗,按劳取酬,形成了一个相对良性的人才孵化循环。

变动最大的,是此前由「联盟制片中心」主导的「电视电影」业务。这项业务被整体划入盛影传媒旗下,并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事业部」。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每一部电视电影从立项丶剧本开发丶组建团队丶拍摄制作到发行宣传,盛影传媒都需要与改制后的「北影制片公司」(即原来的北影厂)单独签署项目合作合同,一案一议,成本共担,收益按协议分成。

曾经的内部协作,变成了甲乙方关系。

最让王盛感到压力,也是一笔巨大财富的,是那支庞大的丶由各电影厂编剧和外部招募写手组成的编剧团队。

在北影厂精简机构丶聚焦核心制片力量的思路下,这支庞大的创作队伍被整体「扔」给了盛影传媒负责管理和支付薪酬。

「这可是一张大嘴啊。」财务经理陈玉看着新增的每月固定人力成本支出报表,眉头紧锁。

「但也是我们未来内容生产的源头活水。」

王盛看得更远:「人才是最宝贵的资产。消化好他们,理顺创作机制,将来产生的价值不可估量。」

北影制片公司(厂)完成了它的「瘦身健体」,只保留了本厂的正式在编职工,轻装上阵,准备融入中影集团。

而所有借调丶合作丶联盟时期吸纳的外部人员,其人事关系丶管理责任乃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都像打包一样,移交给了盛影传媒。

处理这些千头万绪的「分家」事宜,协调新办公室的装修,调整内部组织架构,重新签订无数份合同……时间在忙碌中飞逝。

当王盛终于能从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组织架构图中抬起头时,窗外已是腊月二十六(公元1999年2月11日)的傍晚。

街上的年味渐渐浓了起来,商铺挂起了红灯笼,行人也多了几分匆忙采购年货的急切。

距离农历己卯年春节,只剩下短短几天。

这一个多月的忙碌,堪比又打了一场硬仗。

独立意味着更多的自主权,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和更高的运营成本。

但这一步非走不可。

王盛走出办公室。

北影厂主楼一层静悄悄的。

「王总。」

陈玉这时从财务部的办公室里走出来,打招呼道。

「还没下班啊?」

「嗯,有点舍不得这里,多待了会儿。对了,新年红包都发了,北影厂的职工丶外厂的职工丶盛影传媒的职工,每人三百元,他们都说春节过完,还回来跟着您干呢。」陈玉语气俏皮道。

王盛笑笑:「好啊,让我们齐手迎接1999,奔向21世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