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282:逆流而上
2000年2月下旬。
韩国,汉城。
春寒料峭,尚未完全从金融风暴馀波中恢复过来的城市,却已然显露出其后世被称为「韩流」策源地的些许端倪。
街头巷尾,H.O.T.的海报尚未完全褪色,S.E.S.丶Fin.K.L等女子偶像团体的甜美形象也占据着年轻一代的视野。
然而,在电影市场,此时的韩国依然是好莱坞的天下。
《黑客帝国》丶《星球大战前传1》的馀温犹在,本土电影虽因《生死谍变》的成功提振了信心,但在市场份额上仍处于苦苦追赶的态势。
至于中国电影?
在普通韩国民众乃至大多数影评人眼中,几乎等同于「不存在」或「落后」的代名词。
他们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八十年代引进的少数几部功夫片,或者是一些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丶但叙事缓慢丶色调灰暗的「乡土艺术片」上。
对于现代中国的都市面貌丶青年人的情感世界,他们一无所知,也缺乏了解的渠道。
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一个庞大却略显土气丶发展迟缓的邻邦,其电影产业自然也难以产出符合现代化丶国际化审美的作品。
在这种背景下,泰元娱乐社长郑泰元,要将一部来自中国的青春爱情片《初恋这件小事》推上韩国银幕,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不仅是商业冒险,更像是一场文化上的「逆流」行动。
过去两个多月,郑泰元几乎动用了自己积攒的所有人脉和手段。
他频繁出入文化观光部丶韩国影像资料院以及映像物等级委员会,西装革履之下,是塞满了各种「心意」的信封和看似不经意递上的珍贵礼物。
他巧舌如簧,向官员们描绘着中韩文化交流的美好图景,强调引进这部在中国创下票房奇迹丶引发社会热议的影片,对于增进韩国年轻一代对中国的了解丶促进双边文化互动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他甚至暗示,这可以作为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战略丶拓宽文化引进渠道的一个「典型案例」。
同时,他对各大院线的负责人则是另一套说辞。
他拿出《初恋这件小事》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数据简报(经过精心翻译和美化),强调其以小博大的商业潜力,并承诺泰元娱乐将投入「不亚于本土中等制作电影」的宣发费用。
当然,一些「私下里的谅解」和利益分享承诺,也是打通关节的必要润滑剂。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质疑和白眼是家常便饭。
「中国电影?有人看吗?」「青春片?能比得过日本偶像剧吗?」类似的疑问不绝于耳。
主流的热门档期,如寒假(1-2月)和暑假(7-8月),早已被好莱坞大片和备受期待的本土制作瓜分殆尽,院线方根本不愿冒险将黄金场次留给一部「未知」的中国电影。
最终,凭藉着一股韧劲和某些上不得台面的运作,郑泰元总算撬开了一道缝隙。
《初恋这件小事》定档于2000年3月10日,一个不温不火的春季档期。
此时学生寒假已过,暑期未至,并非传统的观影高峰。
但郑泰元自有算计:避开大片扎堆的锋芒,或许更能让这部风格清新的影片脱颖而出。
而且,韩国社会普遍实行周末双休,周末票房占比通常能达到全周的60%甚至70%,只要口碑能发酵,依然有机会。
拿到了上映许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对「中国制造」抱有偏见的韩国观众,愿意走进影院。
郑泰元深谙营销之道,他仔细研究过王盛在中国为《初恋这件小事》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方案,决定将其核心策略「一比一复刻」到韩国。
他坚信,人类对于纯真爱情和成长共鸣的情感是共通的。
泰元娱乐的宣传团队迅速行动起来:
校园渗透:雇佣了大量大学生兼职,在汉城丶釜山丶大邱等主要大学城及高中附近,大量张贴设计精美的海报。
海报突出了高媛媛清纯甜美的形象和黄小明阳光帅气的侧脸,文案着重强调「中国现象级青春电影」丶「触动千万少女心的纯爱故事」。
网络造势:虽然在2000年,韩国网际网路还不如后世发达,但初代的网络社区和论坛已经开始活跃。宣传团队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了大量「软文」,以「意外发现一部超赞的中国电影」丶「中国版的《情书》?」等标题吸引眼球,并附上从中国搬运过来的丶经过剪辑的唯美片花。
媒体预热:花钱在一些娱乐报刊和有线电视的综艺节目里,投放了影片介绍和主创访谈(使用主创在中国接受采访的素材,配以韩文字幕)。
然而,初步的市场反馈却给郑泰元泼了一盆冷水。
预海报和宣传文案公布后,在韩国本土的网络论坛上,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什麽?中国电影?不是功夫片?)」
「?.(中国也能拍出这种青春电影?意外啊。)」
「,.(女主角挺漂亮的,像韩国艺人。)」
「..(只看GG还是别抱期待为好。中国电影果然还是…)」
「?(是宝岛电影吗?)」(混淆概念者亦不乏其人)
刻板印象的力量是巨大的。
许多韩国网民根本不相信中国能拍出画面精致丶情感细腻的现代都市爱情片。
在他们想像中,中国的影视作品要麽是飞来飞去的古装武侠,要麽是反映农村苦难的写实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