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宫内,书房。
已经回到寿春的曹睿,一如既往的倚在躺椅闭目养神。
而此刻的书房之中,大将军曹真丶司徒陈群,枢密院的董昭丶刘晔,尚书台的司马懿丶黄权,以及内阁的裴丶徐丶王丶卢四位侍中,还有御史中丞陈矫与扬州刺史蒋济,共十二人列座于两旁。
这些人是大魏真正的高官贵戚,他们与皇帝在何处,哪里便是真正掌控天下风云的都城所在。
司马懿站在座前滔滔不绝。
「综臣上述,从疆域丶人口丶治理丶地形四处来论,臣以为当设南荆州丶南扬州两个临时刺史部,以便攻吴之时安定地方。」
司马懿话音落下,收起手中所捧的文书,束手肃立,眼神看向皇帝。
曹睿此时也缓缓坐直,伸手朝下按了一按,示意司马懿坐下。
「司空说的不错。」曹睿道:「太和元年以来,大魏此前有三桩类似的示例可供参考。」
「太和元年占领皖城,彼处并无百姓,故而朝廷命贾梁道统管彼处军政。太和二年攻占汉中,将彼处所馀数万户民众迁至关中,命郭伯济镇守汉中西侧沔阳丶南郑丶阳平三处。」
「至于太和四年平灭公孙逆党之后,朝廷则是在彼处立了营州,命王文舒为营州都督,王元伯为营州刺史,数年以来彼处局势日益稳定,而后武伯南为营州都监丶刘文恭为营州刺史,营州渐渐可称安平。」
「但伐吴不同!」曹睿扫视一圈,与众人看向自己的目光一一对视,而后说道:「孙权割据三十馀年,自西陵至吴郡,自丹徒至日南,南北东西皆千里以上。纵深宽广,土地丰沛。战端若开,少则半载,多则数年,绝非平定辽东那样月余可定的。」
「司空给朕提了个好建议。军事手段与政事要双管齐下,方可无误。」
曹睿眼神看向司马懿,司马懿略略欠身,而后坐下。
「裴卿。」曹睿抬手指了指裴潜:「内阁已经拟好了奏议,与众卿说一下吧。」
「遵旨。」裴潜点头,神情肃然,而后起身。
司马懿双眼微睁,分州而治的动议是自己提出的,可内阁怎麽又横插了一手进来?!
自家亲弟司马叔达与夏侯仲权流放至营州的建议就是内阁提出来的,这件事司马懿一直记在心底,恨之入骨。
高柔是个晓事理的,将司马孚与夏侯霸的罪行定轻,自己也与徐邈说好了同意,内阁却在其中将好事搅黄,将两人都判了流放辽东。
不过好在营州都监武周武伯南是自己举荐而去的,且刘靖夙来对自己友善,这二人都是素来知趣的,不然他以司空丶尚书右仆射之身去关注这些小事,恐怕会惹得一些不好的观瞻。
裴潜道:「内阁建议,朝廷应藉此时机整合各州各郡的区划,并将尚书台提出的南荆州丶南扬州方案进一步细分,从而使军事政事畅通无碍,以合国家大政。」
「合魏兴丶上庸丶新城三郡为魏兴郡,以原江夏郡江北部分为新江夏郡,以魏兴丶南乡丶南阳丶襄阳丶南郡丶江夏六郡为荆州刺史部辖区,州治襄阳。」
裴潜才说到此处,众人面色已经凛然起来了。区划乃是国家大事,显然这是要以大江之北分割荆州,那荆南和扬州又将作何?按照后汉的行政分划,扬州地域可是比荆州要更为广阔!
裴潜不急不缓的徐徐道来:「武陵丶长沙丶零陵丶桂阳四郡为湘州刺史部辖区,州治临湘。」
「分大江以南的江夏郡为武昌郡,分临海丶章安以南之会稽郡为章安丶建安二郡,以武昌丶豫章丶鄱阳丶庐陵丶章安丶建安六郡为江州刺史部辖区,州治南昌。」
「合弋阳丶安丰丶六安以北之庐江郡为淮西郡,合蕲春及庐江馀下地域为庐江郡,以淮西丶淮南丶庐江丶丹阳丶吴丶会稽六郡为扬州,州治建业。」
「交州区划不变。」
裴潜朝着曹睿拱手:「禀陛下,臣已禀告完毕。」
提出分州之议的司马懿也暗暗心惊。
第二届内阁与第一届内阁明显不同,朝野皆知新内阁是直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只有总结和评价之权。这般事情由内阁提出,这不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意思嘛!除了陛下本人,谁又会如此大胆的分割州郡如分饼一般?纵使是司马懿,也只敢提出南荆州和南扬州的构想,绝不会像这般连具体哪郡归于哪州,连州名和州治都想好了!
眼见众人的目光都向自己看来,曹睿没有丝毫推诿,而是直接点头说道:
「这件事情是司空首倡,朕提出进一步的构想,由内阁来具体分划的结果。」曹睿毫不迟疑的认下此事:「以朕看来,以吴国之地重新分州,这是对后汉以来举措的一次纠偏。」
「自汉末以来,南北以汉水丶大江丶淮水隔绝对峙,换句话说,南方之力渐强,北方之力待覆,旧有的分划已经严重过时了。后汉的舆图你们也都见过,出了河南尹的辖区,经过一个荆州,就直接到了交州的南海郡了。」
「荆州丶扬州二州辖区如此之广,已经赶不上国家日益更新的变化。当然,今日朕与诸卿说的是攻吴之事,也只在此分割吴地州郡。来日伐蜀的时候,以益州之地的广阔,说不得也要重新分一分蜀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