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番外诸葛亮之死(2 / 2)

而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杨修,鲁肃,庞统三人的一致认可,纷纷点头赞同。

文向来要高于武,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级的,这也是朝中不少大臣都认可的谥号。

天子刘珏闻言微微点头,他也觉得「文昭」不错,于是他看向了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诸葛亮,问道:「太师有什麽想法?不妨直言。」

其他大学士们也纷纷看向了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已经告老,但在威望和资历却极高,几十年来辅佐先帝可谓是兢兢业业丶呕心沥血,以至于身体都累出了病,不得不提前致仕。

但他为大汉立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顺利,大汉之所以能强盛到今天这个地步,眼前这位老人有着极大的功劳。

哪怕身为同僚的他们也尊敬与认可。

「文昭麽?」

诸葛亮刚刚似乎是在想其他事情,闻言这才回过神来,见天子与众人都在看着自己,他垂下眼眸,沉思了良久,方才缓缓开口。

「陛下,以『文昭』为谥固然好,但……老臣以为,这仍不足以彰显陛下之功绩。」

听到诸葛亮之言,众人包括天子在内,都不由得愣了愣。

「文昭」还不够彰显先帝功绩?

须知「文」可是最顶级的谥号了!

刘珏询问道:「那太师觉得该为父皇定什麽谥号最合适?」

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毫不迟疑地道:「当以『圣武』为谥!」

众人闻言皆是一呆。

圣武?

诸葛亮浑浊的眼睛在此时亮起了别样的神采,原本有些佝偻的腰杆也挺直了起来,只见他他振声说道:「先帝仅用七年便扫平各路逆贼丶平定乱世;十年令我大汉国泰民安丶恢复强盛!」

「先帝圣德合天,武略盖世,唯有以『圣武』为谥,才能彰显先帝之功绩!」

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帝王以「圣」字做过谥号,因为这个字实在是太大了,谁能当得起?

但在诸葛亮看来,他们的先帝绝对当得起!

这位三兴大汉丶扫平逆贼丶开创科举丶推行新政丶爱民如子的帝王,是要超越那位文帝的存在!

这样的一位旷古绝今的帝王,如何不能称之为「圣」?!

看着眼前因为心情激荡而面色微微发红的诸葛亮,几位大学士心中也是唏嘘,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最终在司马懿的带领下齐齐开口。

「臣等附议。」

虽然「圣武」的谥号是很破格,而且也是前所未有,但如果用这个谥号的人是先帝,那就并无不妥。

刘珏见所有内阁大学士都赞同,于是便点头道:「既如此,那便以『圣武』为先帝的谥号吧。」

「陛下英明——」

群臣纷纷拱手称颂。

谥号定下,刘珏心头的一块大石也落地了,他让其他几位大学士继续在内阁处理政务,然后单独将诸葛亮请到了温室殿内。

「太师请坐。」

天子想要亲手搀扶着诸葛亮落座。

在诸葛亮面前,他向来都是执弟子礼,以前是太子的时候如此,现在当了皇帝依然如此。

对于这位从小便教导他的老师,他很尊敬。

诸葛亮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已是九五之尊,如此不符合规矩。」

虽说如此,但他还是拗不过天子,只得坐下。

两人落座,刘珏为诸葛亮亲手斟上一杯茶水,然后问道:「太师,您这次回来不会再离开了吧?」

诸葛亮说道:「回禀陛下,等到先帝丧期结束,臣便会返回南阳。」

他已经告老隐居,若非这次朝中遭逢大变,他是不会回来的。

刘珏闻言顿时面露失望之色,忍不住道:「太师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何不留在长安养老?」

「而且如今朕刚刚登基,也需有人辅佐,好稳定朝局。」

诸葛亮笑了:「陛下,臣乃乡野之人,乡野生活才更加适合臣。」

「至于辅佐陛下……有诸位内阁大学士在,又哪里需要老臣?」

他清楚天子不过是找藉口想让他留下罢了。

先帝虽是忽然驾崩,但皇位交替却是十分平稳,朝局也根本不存在什麽动荡。

刘珏脸上闪过一丝讪讪之色,他知道自己这拙劣的藉口无法说服眼前的诸葛亮,不过他还是想尝试一下。

「可是南阳距离长安路远,朕想见太师一面,也是难上加难。」

刘珏说道,眼中有不舍之色浮现,「郭太傅早已故去,父皇也龙驭宾天……朕如今只剩下太师您了。」

天子的语气莫名有些伤感。

郭嘉是最早教导他的老师,只不过这位老师英年早逝,此后便是诸葛亮一直在悉心教导他,陪伴他的时间不比自家父皇要少。

对于他而言,诸葛亮是亦师亦父的存在。

这份感情是难以言说的。

望着面前的一脸不舍年轻天子,诸葛亮轻轻说道:「陛下……臣老了。」

一句话里,满含疲惫。

刘珏不说话了。

他明白,眼前的老人为大汉鞠躬尽瘁,耗尽了心血,就像是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

他不能再自私地把这位老人留下来了。

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只是无言地饮茶,直到杯中的茶水饮尽。

诸葛亮放下茶杯,颤颤巍巍地起身,对天子拱手道:「陛下,时候不早了,臣先行告退。」

刘珏没有劝阻,他知道诸葛亮一路舟车劳顿十分辛苦了,于是起身相送。

一君一臣一路走到皇宫门外,刘珏将诸葛亮送到马车前,依然恋恋不舍。

「老师……保重。」

天子握着诸葛亮的手说道,神色真挚。

诸葛亮欣慰一笑,向天子一丝不苟地行了一礼后,转身登上马车。

很快,马车在大雪中渐行渐远。

天子在原地驻足良久,直到目送马车消失在街角,依然没有离去。

「陛下,外面天寒,还是早些回宫吧。」

一旁的姜维小声提醒道。

天子收回目光,叹了口气,转身返回皇宫。

……

诸葛府邸。

诸葛亮回到家中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外面漫天飞舞的大雪。

他在沉思。

先帝故去,新帝登基。

虽然这位年轻天子宽仁英明,和先帝十分相像,是被他悉心教导过的,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忧。

天子,能带领大汉走向更加强盛的道路吗?

能肩负起这个庞大帝国的重担吗?

他想陪伴,他想见证,他不放心,他……

老了。

诸葛亮站在窗前凝思良久,最终走回到书桌后,铺纸研墨,开始奋笔疾书。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书桌上的油灯爆出一个灯花,诸葛亮才放下手中的毛笔。

他将书桌上写好的奏疏晾乾丶迭好,装入信封之中,放在案前。

写完这封奏疏,他整个人似乎轻松了不少,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而在这时诸葛亮只觉得眼皮沉重,一阵倦意忽然袭来,于是就这样趴在桌案上,沉沉睡了过去。

桌案上的油灯渐渐熄灭。

窗外,大雪纷纷。

……

大汉昭明元年。

前麒麟阁大学士丶内阁首辅丶大司徒丶文臣之首丶国子监祭酒丶太子太师诸葛亮,于梦中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帝恸哭,亲扶灵,以诸侯之礼葬之,配享太庙。

谥文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