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你林十三如今已不是小人物(四千字章)
西苑之中有专门的猫儿房拳养御猫,
猫儿房中最受嘉靖帝宠爱的御猫共有六只。
一只名叫「金丝虎」,是像头小猪仔一般的大胖橘猫。
一只名叫「尺玉宵飞练」,猫如其名,通体纯白。
一只名叫「雪里拖枪」,全身雪白唯独尾巴乌黑。
一只名叫「哮铁」,浑身纯黑。
一只名叫「踏雪寻梅」,身黑而四爪雪白。
御猫们的名字都是严嵩给起的。自然每一只都饱含诗意。
以上五只加起来都没「眉霜」受宠。
它通体都是淡青色,唯独眉毛是白的,故得名「眉霜」。
眉霜这猫属于是猫中林十三,很会察言观色拍龙屁。嘉靖帝心情不好时,它会拿小脑袋蹭嘉靖帝的腿,讨嘉靖帝开心。
嘉靖帝心情好时那就更不用说了。什麽翘尾巴丶舔手背丶踩足,简直就是猫奴全套撒娇方式齐上阵。
怪不得眉霜会被封为「悦圣郎中」,俸同正五品。顿顿都有东海极品小鱼乾啃。
嘉靖帝甚至赐给它两名宫女,两名小内宦贴身伺候。
眉霜是嘉靖帝的心头肉。给它选夫君,不亚于招驸马。马虎不得。
林十三从吕芳处接了招猫婿的差事,先派李高回了一趟锦衣卫本衙,找来了一名姓张的画师校尉。
锦衣卫的杂差很多,宫廷画师多授锦衣卫衔。那位张校尉便是锦衣卫中最擅工笔画的画师。
林十三领着张校尉来到了猫儿房。
猫儿房大使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内宦,名叫田义。
林十三来此,倒不是为了在猫儿房中为眉霜招婿。猫儿房有猫四十六只,皆与眉霜品相有异。
配猫最重要的就是同种丶同品相。民间丶皇家都一样。
通体淡青丶白眉的眉霜,若配了大胖橘,生出一窝杂色猫来,嘉靖帝不得龙颜大怒?
林十三问田义:「眉郎中在永寿宫大殿伺候皇爷呢?还是在猫儿房中歇着?」
眉霜是「悦圣郎中」,故林十三尊称它一声:「眉郎中」。
田义答:「皇爷正在跟六部的几位部堂御前奏对。黄公公刚派人把眉郎中送回猫儿房。」
「它正在郎中府里啃小鱼乾呢。」
林十三颌首:「好,带我们去。」
猫儿房中有一间华屋。这华屋铺的是西域羊毛毯。这里便是眉霜的「郎中府」。
此刻眉霜趴在华屋东侧的窝中,眯着眼埋头啃着一枚小鱼乾。两名小宦在一旁伺候。
林十三吩咐张校尉:「你画一张眉郎中的工笔小相。」
张校尉颌首,在华屋内的书案上铺开画纸,调好墨丶砚。他埋头作画,时不时抬头看眉霜几眼不过两刻,一副惟妙惟肖的眉霜小相便画好了。
张校尉吹乾墨迹,将小相卷起,交给了林十三。
林十三从随身的荷包内掏出一枚五两左右的银镍子,递给张校尉:「劳烦。」
林家如今有了驯象所丶皇宫用冰两桩大生意,日进斗金招财进宝。林十三的手头宽绰的很。
他使唤卫内非隶属于己的袍泽办事,一向会视事情大小赏给银钱。
别看去年林十三挨了陆炳一顿好打,如今卫内的校尉丶力士们,却个个乐于受林百户差遣。
没办法,他给的太多了。
张校尉像极了两年前的林十三,是卫内底层,白得五两银子高兴不已。
他接过银子在手中:「属下办这麽点芝麻绿豆大小的差事,怎好要林百户的赏银。」
林十三笑道:「拿着吧。都说咱锦衣卫的人威风八面,也要分谁。」
「下面的杂差校尉日子过的很苦。我当初就是杂差校尉,自然晓得。这点银子就当给你补贴家用。」
张校尉千恩万谢离去。
林十三揣着眉霜的小相,回了趟北镇抚司。他吩附孙越:「给你一件差事,把钓蚌街猫市所有的猫贩子都召集起来。」
「今晚我要在鸿宾楼摆酒,宴请他们。」
孙越问:「师父,哪位贵人的猫丢了?」
林十三解释:「是皇爷要给眉霜招婿。」
林十三忙着配猫。他尚不知,他的名字已经上了一道参劾奏疏。
傍晚时分,南城的一个四合院中。
三位三十岁出头的官员,正在堂屋中即拜两方牌位。
一方牌位上写着「大明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之位」。
另一方牌位上写着「大明锦衣卫经历司经历沈炼之位」。
即拜两位忠良的三人,一个是刑科给事中吴时来,一个是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张,一个是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董传策。
三人之中,吴时来和张是徐阶的学生。董传策则是徐阶的松江老乡。
即拜完牌位,吴时来从供桌旁拿起了一道参劾奏疏。
这道参劾奏疏的有两桩内容。
第一桩内容:前任宣大总督杨顺畏敌如虎,坐失军机。导致应州数十堡被靶攻破,军民死伤一万人。
第二桩内容是:前任宣大总督杨顺丶巡按御史路楷丶锦衣卫百户林十三,栽赃构陷沈炼,导致忠良被冤杀。
吴时来道:「张兄,董兄。愿杨继盛公丶沈炼公在天有灵,保佑我这道奏疏能够得到皇上首肯。奸能够伏诛。」
张独道:「我与董兄愿与你联名。」
吴时来却道:「我这是在试探皇上对严党的态度。你们不必跟我一同冒险。」
「若皇上准了我的奏疏,处置杨顺等人。就说明皇上起了倒严之心。」
「到那时,咱们再一同上疏,参劾严嵩那对狗父子。」
董传策道:「这件事咱们要不要先问问徐阁老?」
吴时来摇头:「这些年徐师对严党一味忍让。他绝不会同意他的学生直接上奏疏参严党干将。」
「朝堂黑暗,忠良被腰斩于闹市。庸臣贪官居于庙堂高位。那些自翊清流的人却若寒蝉。」
「天下不该是这个样子,朝堂不该是这个样子。」
「漫漫长夜,总要有一个举火者戳破黑暗,为冤死的忠良说话。」
「吴某不才,愿做那个举火者。即便烈火焚身也不后悔。」
徐党绝非人人都是贪员墨吏。这三位就都是清苦贤官。
吴时来上这道奏疏,也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一鸣惊人。他单纯是想为沈炼鸣不平。
朝廷里有良知的人不多。吴时来算一个,张独算一个,董传策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