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盛世新篇章,赵俣见宋江(1 / 2)

第253章 盛世新篇章,赵俣见宋江

童贯将这三百多名美少女介绍给宋江,是想让宋江帮他把这些美少女带去献给赵俣。

宋江自然不会推脱。

很细心地亲自按照名册一一对照过这三百多名美少女,确认无误过后,宋江就带着她们一块北上了……

顺便说一句,看见了童贯的大手笔,宋江觉得自己只给赵俣献三个美人,也太寒酸了。

『好在,我送的这三个美人不太寻常,不然,就教童宣抚给比没了。』

但不得不说,此事对宋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以至于宋江下定决心,以后只要有机会,一定效仿童贯行事,不,是一定要超越童贯,因为这才是向赵俣表现忠心获得赵俣宠信的不二法门。

过了长江,到了江淮地区,宋江发现,这里虽然没有闹过起义,但这里也已经很顺利地推行了《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

宋江听人说,这里的官吏士绅地主在推行新政两策时,全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原来他们不愿意丈量的土地,现在全都争抢着主动丈量,一点都不敢隐瞒。早年拖欠的税款,他们就算是去借钱或者卖房卖地,都会主动按照朝廷规定的政策补齐。

而且,这里的士绅地主好像全都变成了大善人。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拿出大笔钱财带头修缮年久失修的石桥与泥路,方便村民往来。

不仅如此,许多士绅地主主动宣布减免穷苦佃户的田租,甚至有些士绅地主直接免去了孤寡老人丶孤儿寡母的所有租税。

田间地头,百姓惊喜地发现,原本严苛的士绅地主,开始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交谈,询问收成与生活难处,若是真有困难,他们通常都会帮上一把。

这些士绅地主还在村镇中心设立了施粥棚,每日清晨,热气腾腾的米粥丶杂粮馒头免费供应给饥肠辘辘的百姓。

去年寒冬,这些士绅地主甚至主动给快冻死的百姓送来棉衣棉被柴薪,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家能熬过凛冽的冬天。

这里的官吏,也一改从前的不作为丶懒政丶飞扬跋扈,开始勤勉于政,而且他们主动聚首商讨如何更好地实施新政两策,惠及万民,并且公正无私地审理案件,对百姓的疾苦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他们还不再沉迷于酒宴歌舞,而是常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民情,确保新政两策的每一项措施都能真正惠及百姓。

看得出来,见识到了那些底蕴比他们深厚得多的江南官吏士绅地主几乎全军覆没,而且一家比一家凄惨,有些千年世家甚至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里的官吏士绅地主真怕了,知道他们再不识趣,多半也会落得相同的下场,这他们才终于投降夹起尾巴做人,不敢再跟朝廷对抗,不仅是明面上的,暗里的,他们也不敢了,而且他们开始安抚这些有可能会去其家搞公审的百姓。

宋江还听说,不仅江淮地区如此,其它南方地区,像南阳地区,像荆湖地区,包括蜀地,官吏士绅地主全都如此,之前他们拼命抵抗的新政二策似乎已经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得知这些,宋江越发地敬服赵俣的智谋丶胆识和魄力。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改革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每一次改革几乎都不可避免地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

以至于这些利益集团肯定会凭藉旧制度赋予他们的特权,垄断政治丶经济和社会资源,对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举措都表现出强烈抵制。

历史经验表明,若不能有效削弱或者瓦解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商鞅变法便是典型例证。

商鞅变法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权力的传统;推行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封地控制权;奖励耕织的政策,更是动摇了旧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些举措严重损害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引发了公子虔等贵族势力的强烈反抗。商鞅虽最终惨遭车裂,但因其变法过程中采取严刑峻法压制旧贵族,使改革成果得以保留,为秦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力排众议推行郡县制,取代传统的分封制。这一改革直接剥夺了六国旧贵族的封地和世袭特权,引发了强烈反弹。张良策划的博浪沙刺杀,项羽等旧贵族后裔的起兵反抗,都表明旧势力对改革的抵制从未停止。秦朝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行推行改革,但却未能彻底清除旧贵族势力,最终在起义的浪潮中迅速覆灭。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本质上也是对诸侯王利益的剥夺,中央集权才得以加强,改革取得成功。

历史已经反覆证明,任何试图在不触动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推进改革的想法,最终都只能流于空想。

赵俣引爆士绅地主阶层与受压迫的民众之间的矛盾,虽然谈不上特别高明,但胜在够狠丶够果决。赵俣没有妇人之仁,而是不讲武德地先发制人用民意先弄死了大多数士绅地主,尤其是弄死了最顽固的江南士绅地主,重创了士绅地主集团,杀大吓小,强行重新洗牌。

剩下的士绅地主,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犹如惊弓之鸟,再不敢轻易与朝廷为敌,也开始怕了他们以前想怎麽欺负就怎麽欺负的百姓。他们终于意识到了,与朝廷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真不能把百姓给逼反了,不然百姓真会起义杀他们全家,唯有顺应时势,积极配合朝廷的改革,给百姓留一条活路,才能保全其家族的利益,延续世代荣华。

作为此事的重要参与者,赵俣手中一枚很关键的棋子,宋江在感慨万千的同时,对赵俣除了敬畏还是敬畏。

而等宋江一行过了淮河来到中原地区,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只见,河渠纵横交错,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村民们面带笑容,忙碌而有序,他们的衣着虽朴素,但大多都穿上了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棉质衣服,保暖耐用,且价格不贵。孩童们在村头嬉戏,老人在树荫下乘凉谈天,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早已走出战争的阴影。

宋江还注意到,这里的农田,不仅耕作精细,而且采用了许多新奇的科技。比如,一些田地里铺设了暗管,用于排水防涝;有的则安装了自动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至于麻晓娇早年发明的木牛流马灌溉车丶齿轮联动舂米机丶水利石磨以及众多实用先进的农具机械,则更是到处都是。

这些科技的应用,无疑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这使得,江南那个赵宋王朝以往的粮仓乱成这个样子,似乎对赵宋王朝的北方都没有多大的影响。

更令宋江感到惊奇的是,不仅大型工厂遍布在中原大地,一些村庄里竟然出现了小型的工坊,生产着大型工厂不会也不便生产的精细手工艺品,为日益繁荣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多样性的产品。

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等到宋江一行来到了赵宋王朝的都城东京汴梁城,看到的则是更加繁荣昌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