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赵俣发的战争财
…
开京初无城垣,如无甲之躯,辽军铁蹄踏过时便能长驱直入,烈焰三日不绝,成了高丽君臣心头难愈的疮疤。
直至高丽显宗二十年,姜邯赞力主筑城,三十万四千四百丁夫肩扛石木丶昼夜赶工,一座雄城终拔地而起。
此城规模堪称高丽之最,城墙连绵数十里,将市井丶宫苑丶仓廪尽数裹入怀中,站在城南门远眺,北城墙影隐在天际线,需策马半个时辰方能从城东奔至城西,城内街道纵横如棋盘,可容十马并行,即便数万军民同时调动,也无拥堵之虞。
防御力更成当世标杆:夯土城墙高达六丈六,比寻常州城高出近一倍,墙面以糯米灰浆抹缝,坚硬如铁;墙外护城河宽达五十五丈,水深三丈,河底暗布尖桩,河面架着可随时起降的铁索吊桥,敌军若想涉水,轻则被箭雨射穿,重则坠入桩阵。
全城设二十二扇城门,每扇门皆为双层铁木结构,外包三寸厚铁皮,门后横插丈许粗的铁栓,辅以千斤闸,即便城门被轰破,千斤闸落下仍能封死通路,城门楼更是箭楼与敌楼合一,每层可驻百名弓弩手,箭矢能覆盖城门前百步之地,真正成了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金富轼才选择趁乱将王楷和完颜斡勒带回开京城,准备负隅顽抗,或是以此坚城作为跟宋军谈判。
陈遘丶种师中等人很沉稳,并没有因为在决战中战胜了金国-高丽联军,就乱了手脚,而是果断派预备队追杀俘虏金国-高丽联军的完整建制,不给他们重新集结的机会,同时,派今天战斗在第一线的军队包围开京城。
将金国-高丽联军彻底被打散的同时,大宋方面已经开始大量解放奴婢了。
托金国-高丽一方在此战中徵调了大量的奴婢丶逃跑时高丽贵族又大多只顾自己逃命将奴婢全都丢下的福,大宋此战,一共俘虏了近十万奴婢。
哪怕是将其中的老弱妇孺全部剔除,仍有五万青壮高丽奴婢。
大宋的政工官员立即对这些高丽奴婢展开政治教育,将其整编为新军,以宋军精锐以及高丽籍宋军充当骨架,继续围剿开京的抵抗势力……
……
形势已经到了危及到高丽生死存亡之时,王楷以及高丽的一众文武大臣,都不敢回家了,他们乾脆就在高丽王宫里办公和休息,以便于及时开会,沟通情况,研究对策,以及派人出城跟大宋议和。
很快,宋军已经彻底击溃了金国-高丽联军的消息就传了回来。
王楷君臣闻听,无不大惊失色。
紧接着,越来越多不妙的消息传了回来。
宋军的攻势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势如破竹,很快就将开京城彻底包围了。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高丽王宫中的气氛骤然变得无比慌乱。
王楷以及一众高丽的文武大臣,全都变得惊慌失措起来!
有人主张,派精锐骑兵带着王楷杀出开京城,前往西京避难。
有人主张,再派重臣不顾一切跟大宋议和,阻止宋军攻打开京城。
还有人主张,赶紧招兵,不分良婢,不分男女老幼,全都上城墙,加固城防,坚壁清野。
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高丽已经面临二百来年以来最大的挑战,一招不慎,就将万劫不复。
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王楷君臣很难得的高度统一,那就是,打肯定是不行了,当务之急唯有不顾一切议和,高丽才能有一线生机,至少有可能保全开京城中生灵的性命。
事实上,也有些人想要冒险杀出开京城。
可问题是,开京城中的最大一支骑兵是完颜宗辅留在城中的五千金骑。这支军队就是用来镇压高丽人的,以防他们临阵倒戈。如今这支金军在完颜斡勒手上,要想杀出城去,没有这支成建制的骑兵,根本不可能。
而完颜斡勒的态度还不明确,尤其是在一进入开京城完颜斡勒就果断让金军接管了皇城之后。
这一夜,在高丽王宫的深处,灯火通明,一众高丽的文武大臣围坐一堂,他们无不面色凝重,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红耳赤地争论着对策。
这个夜晚,他们反覆讨论,研究每一个可能性的策略,揣摩大宋的意图,寻找抗击宋军的方法。
然而,尽管他们彻夜未眠,尽管他们思绪繁杂,但他们仍旧一筹莫展。
天色渐亮,宫中的灯火依旧通明。
同时,大量的高丽官吏被王楷君臣派到开京城中收敛逃进城的溃兵,让他们与开京城中的军民一块固守待援……
待到黎明时分,宋军已经将开京城包围了。
战争的气氛随即彻底笼罩在开京城的上空和开京城中的人们的心头。
虽然此时开京城中连高丽军丶带金军丶再带开京城中的民众,仍有十来万,且粮草充足,兵甲器械使不了用不尽,完全还有跟宋军一战的可能。
可开京城中,自王楷以下,无不提心吊胆,生怕下一刻宋军就攻入开京城中,进行洗城。
为了拿回主动权,以李资谦丶拓俊京为首的外戚一派和以金富轼等为首的保皇派,将郑知常等与金人走得近丶原来比较听完颜宗辅丶完颜斡勒命令的高丽大臣排除在核心圈之外,为跟大宋议和清除障碍。
李资谦和金富轼还分别接见开京城中各军的主要将领,许诺他们高官厚禄,甚至是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珠宝,收揽他们的人心,企图将军权抓在他们手上。
金富轼甚至带着王楷登城视察,到各处城壁嘘寒问暖,杀猪宰牛犒赏三军。
金富轼等人又向王楷建议,对每一城壁增置提举官一员,安排一名宗室担任同提举;对每一城门,又安排一名宗室负责城门启闭。另外,还在诸城门安排弹压统制官,人数众多,不可胜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