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确定的配方,是铅八成,铜和锡各一成的配方。
铜作为硬化剂,可以增强铅活字的硬度。
张毕又发明了油墨,使用桐油丶松节油作为底料,混合墨汁制作的油墨,比水墨的附着能力更强。
报纸编辑完毕后,由张毕在滚筒活字印刷机上排版后,使用连续的纸张,就可以一次性印刷出大量的报纸。
这些报纸再用铡刀切开,就是分开的版面了。
现在印刷坊的人力,主要放在了推动滚筒上。
滚筒印刷需要均匀的滚动圆筒,张毕也尝试过畜力或者水力,但是都不如人力稳定。
张毕还请求举行了一次比试试。
张毕带领机器队,和一众经验丰富的老雕版印刷工匠比试,一方用铅活字滚筒油墨印刷印刷,另一方还用传统的雕版水墨印刷。
最后自然是机器队大获全胜,无论是印刷效果还是印刷速度,都要远胜人工队。
有了新的印刷技术,《乐府新报》的印刷效率提升了数倍,这还是因为目前活字排版的工作只有张毕能做,滚筒铅活字油墨印刷只有一台。
如果能培养更多能够排版的工匠,制作更多的新式印刷机,那印刷坊的印刷量还能翻倍。
苏泽想了想,无论两位阁老是怎麽想的,但是苏泽觉得还是不能同时刊登两份文章。
到时候就算是高拱张居正本身没有政见不合,在舆论的裹挟下也要不合了。
苏泽想了想,对着罗万化说道:
「一甫兄,本期增印一版如何?」
罗万化苦着脸说道:
「增印又如何?这两篇文章?」
苏泽说道:
「我去请李首辅和赵四辅也发文,就德育智育之论也发文,四位内阁辅臣都各抒己见,也就显得高张两位阁老的文章没那麽尖锐了。」
罗万化一听连忙拍手说道:「子霖兄这个办法好啊!不过距离刊印就剩下两天了,两位阁老能写吗?」
苏泽叹息说道:
「苏某只能勉力一试了。」
罗万化立刻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苏泽,满朝大臣,能够在内阁有这样影响力的,也就只有苏泽的。
苏泽也叹了一口气,他为了内阁的团结,可真是擦碎了心。
——
二月二十四日,天蒙蒙亮的时候,报童们就聚集在印刷坊前。
当报馆内喊道:
「出报了!」
几个身形健壮的报童走进了报馆,有序的将新印刷出来的报纸搬了出来。
报童要出入京师的大街小巷,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这可不是一个安全的职业。
所以京师的报童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组织。
他们按照卖报的街区划分势力范围,互通有无。
哪个街区比较混乱,容易发生危险;哪个地方小偷比较多,需要当心被偷。
这些消息都在京师报童之间传播着。
孙麻子分到了自己的报纸,一群报童围了上来。
孙麻子没有名,他是随父母逃难到京师的,但是父母不就就饿死了,他只记得自己的姓。
因为六七岁得过一次天花,留下了满脸的麻子,所以被称之为孙麻子。
孙麻子是养济院夜校读书最好的报童,他能够将报纸上的内容串成顺口溜,招徕更多的生意。
而一些报童也会学他的顺口溜卖报,久而久之在他身边也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一名报童提着鲸油灯,帮着孙麻子照亮报纸,孙麻子迅速开始读报。
今天的报纸多了两版?
果然,这一次的头版刊登了内阁四位阁老的文章。
原来如此,内阁四位阁老都发文,自然不好分开来刊登,所以《乐府新报》加印了两版。
「孙哥,看完了吗?」
有一个不懂事的报童催促,立刻被其他报童呵斥,让孙麻子安静的看报。
阁老的文章都比较深,孙麻子看的很慢。
好像是讨论教育的问题?
高拱高阁老的文章最好懂,就是兴办实校,培养专门的技能。
张居正张阁老的文章也不难懂,就是禁止江南的书院,打击民间读书人辩政空谈的风气。
赵贞吉赵阁老的文章,则是提出要普办学校,教化百姓?这不就和养济院的夜校差不多吗?
只有首辅李春芳的文章最难懂,这位李阁老没有谈论学校的事情,而是在将整个社会的德育。
李阁老文章的意思,似乎是教育不是学校里的事情,而是要让人读书明德,通过历史丶文化丶习俗来规劝人们,朝廷应该要做的是禁止民间恶俗,鼓励新的优良风俗。
孙麻子看完后说道:
「高阁老说要兴校忙,实学技能教得强;
张阁老批书院乱象,禁了空谈才稳当!
赵阁老谋办学广,全民教育扫文盲;
李首辅倡德育长,化俗正风育忠良!」
紧接着孙麻子说了两遍,众报童连忙记下来,他们将报纸塞进了报篓中,向着晨曦中的京师大街小巷走去。
一名刚入行的报童,拉着另外一名报童问道:
「吴哥儿,怎麽孙哥儿的顺口溜就只有前两版啊,客人问起后面版面内容咋办?」
名叫吴哥儿的报童说道:
「你才入行,爱买《乐府新报》的,都是当官儿的,他们就爱看前几版,后面的版面再好看也是添头,你看到那些衣冠楚楚穿着官靴的,尽管上前叫卖就对了。」
「那《新君子报》呢?」
「《新君子报》是想要当官儿却还没当成的酸秀才最爱看,你看到那些茶肆酒楼高谈阔论,但只喝一碗粗茶和贱酒的就是了。」
「《新乐府报》倒是和《乐府新报》差不多,不过更受小吏喜爱,你看那些虎口有老茧的,就是官府衙门的刀笔吏。」
「《商报》就是商人爱看了,那铜臭味道你老远就能闻到了!」
新入行的报童将这些记下,京师的朝阳被报童的叫卖声吵醒,冬末的阳光逐渐有了温度,京师这座庞大的城市开始醒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