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赵大人能是无赖?(1 / 2)

清妖 傲骨铁心 3794 字 8小时前

第374章 赵大人能是无赖?

安庆府和盐道出于各种原因答应解决部分军费,怎麽解决的呢?

两位大人回到各自衙门后,跟各自师爷把帐一算,小算盘一拨,竟跟心有灵犀似的不约而同都想到了摊派,但二人做法却是大相径庭。

当天,府县各级官吏丶城中士绅丶各大商号行会的首领,同一时间接到了知府衙门开会的通知。

偌大的议事厅内人头攒动丶交头接耳,皆不知知府大人如此紧急召见所为何事。

很快,知府大人来了。

神色凝重的知府大人目光扫视全场,没有任何隐瞒直接将皖北白莲教匪再次造反以及藩台赵大人要亲自领军平乱的情况做了通报。

话音刚落,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与会官吏丶士绅丶商贾们哗然一片,人人脸上皆有惊惶愤慨之色,纷纷咒骂那该死的白莲教怎麽老阴魂不散,安徽百姓刚刚有了点盼头,他们就出来闹事,还让不让人活了!

「赵大人自履职我省以来,清吏治丶惩贪腐丶兴工商为本省百姓做了多少实事丶好事,这些,诸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白莲匪患再次危及皖北,若让那帮妖人坐大,届时莫说做生意,便是诸位的身家性命亦恐难保!

赵大人亲自领军前往皖北平乱,为的是什麽?还不是为了咱安徽的百姓,为了诸位的身家性命?

既然如此,我等是不是也当报效赵大人恩德?

本府在此望诸位能够慷慨解囊捐资助饷,使赵大人能早日剿灭白莲教匪,还我安徽百姓一个太平日子,也让诸位能安安心心做生意。」

知府大人长话短说,号召官吏士绅能主动捐款筹措军饷,当然,一切以自愿为前提。

原本预估,这个自愿助饷最多能筹上来两三万两,未想由于赵安素有「青天」之名,亲和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在安徽的种种作为更是赢得官绅商贾衷心拥护,因此一听是给赵青天平乱助饷,且白莲教造反也的确威胁到了自家利益,于是一场自发的捐输热潮竟是迅速在安庆城中掀起。

尤其是那些响应赵安「工商兴省」政策的商人们更是踊跃异常。

一位经营大型纺织工场的王姓东家,直接派人抬着整整三千两现银送到了府衙,朗声道:「若非赵大人厘清积弊,扫除奸蠹,我这工场早那些蛀虫和乱七八糟的陋规啃光了,这三千两是我等支持赵大人平乱的心意,盼大人早日凯旋!」

另有开矿炼铁的老板捐了八千两,慨然道:「皖北若乱,生铁原料来源必受影响,商路也会断绝,到时大家都没饭吃支持赵大人平乱,就是保住咱们的饭碗!」

这位铁老板说的最实在,可不是这道理麽。

一时间,安庆城中大大小小的商号丶工场主丶店铺东家,乃至一些富裕的匠户纷纷踊跃捐款。外地前来安庆投资的商人们也出于各种目的解囊捐资。

府衙门口一时门庭若市,车马络绎不绝,捐银一百两丶三百两丶五百两者接连不断,甚至一些茶馆丶酒肆也挂出了「本日收益半数捐资助饷」的牌子,引得百姓纷纷光顾,既解了渴丶填了肚,又助了饷,人心大为振奋。

不过事后据说这些主动挂牌的茶馆酒楼,有不少是被知府衙门强制要求的。

真实情况是不是如此不重要,重要的是钱有了。

看着捐资登记簿上飞速增长的数字,以及库房里渐渐堆起来的银箱,宋知府既感欣慰,又深深震撼于赵大人在民间尤其工商界的巨大号召力,同时也是愈发坚定紧跟赵大人的心思。

如此年轻,如此会做官,如此得民心,且身上可能流着皇家血脉的地方大员,将来岂能不位居中枢!

最终统计,官绅捐资数目高达三万六千两,商界捐资数目则多达六万九千馀两,两者相加竟有十万两有馀,使得安庆府库压力骤减,乐的宋知府整日合不拢嘴。

盐道那边,崔道台可不搞什麽自愿捐资助饷,直接把城内盐商全召集到衙门,开门见山告诉每位盐商必须交纳三千两纹银助饷。

「盐利之厚,天下皆知。但诸位当知,盐利之基在于官盐销路畅通,更在于地方安宁。如今白莲妖匪作乱皖北,若任由他们切断淮盐西进丶北上通路,甚至南下冲击扬州盐场,诸位之利从何而来?

今日叫诸位捐资,其实是保的诸位自家衣食。诸位若不愿慷慨解囊,本官也不勉强,不过明年诸位的生意是否还能有往年红火,本官这个盐道就无法保证了。」

崔道台连哄带威胁,但说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盐商个个精于算计,岂能不知其中利害?

皖北盐匪一日不除,他们的盐就一日无法在那畅销啊。

之前他们也曾出资让凤阳绿营剿过盐匪,可惜官兵没打过。这次不同了,藩台大人亲自动员全省绿营参战,岂有输的道理?

他们又岂有不解囊的道理。

很快,不管情愿不情愿,盐商的捐输也凑足了七万两之数,馀下缺额,则由崔道台自行设法补足,压力不大。

钱凑足,粮草也齐备,赵安也不能再留在安庆了,便选了个黄道吉日誓师出征,仪式搞的很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