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白雪歌送武学士赴北庭城》忽如一(1 / 2)

大周文圣 百里玺 6566 字 1天前

第194章 《白雪歌送武学士赴北庭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夜风卷着檀香,将陆府檐下的寿灯吹得摇曳生姿。

朱漆大门外,车辙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此起彼伏。

方才还冷清的陆氏府邸,转眼间竟排起了长龙。

锦缎华服的士子,带着管事们捧着烫金名帖,在阶前挤作一团。

「让一让!我家老爷是工部屯田司」

「呸!区区五品也敢插队?没见前面是吏部正三品侍郎府上的总管」

更远处,有寒门举子们打听到消息,攥着精心准备的贺礼,在寒风中跺脚张望,眼中跳动着希冀的火光——谁不知道,这场陆府文会,或许就是明岁春闱的登天梯?

府内丝竹声隐隐飘出,与街巷间的嘈杂混作一片。

暖阁内,炭火映得四壁生辉。

陆老太爷红润的手竟在微微发颤,一把攥住江行舟的手腕:「江小友!」老人眼中精光暴涨,不由分说便将他往右侧太师椅上引,「今日你坐老夫右席!」

满座哗然。

陆老太爷坐中央,左右的紫檀木的太师椅,分明是兵部尚书唐秀金和翰林学士武士奇。

如此一来,自然将翰林学士武士奇的位置,挤到了第三席。

「使不得!」

江行舟急退半步,他长揖及地:「晚生不过一介白身,岂敢僭越两位大人?」

暖阁内,沉香缭绕。

「这是家宴,非官宴!

他们皆是老夫门生。

自今日起,你便是唐公座下门生!

唐公门下,有你这般麒麟子,他定然引以为傲!

陆鸣与你既是同窗挚友,如管鲍之交。

老夫视你亦如自家曾孙般亲近。

既是一家人,何须说两家话?」

陆老太爷抚须而笑,眼中满是慈爱。

他忽然拔高声音,苍老的手指向满座举子划了个半圆,「在座诸位——也都是老夫曾孙之辈,并非外人。」

「老恩师慧眼如炬!」

武士奇抚掌大笑,神色欣然,不露痕迹地侧身让出了席位。

来年春闱,江行舟必入唐公门下,且必为门生之首!

此事已如板上钉钉,再无变数。

这意味着,自前陆相——而今兵部尚书唐秀金——至江行舟,一脉师承,座师门生薪火相传。

待春闱放榜,兵部尚书唐秀金为座师,将有三百名新科进士拜入门下,共结「同年门生」之谊。

而江行舟,必是其中翘楚,众星拱月。

此刻陆府暖阁的这百十举人,少说也有一二十人考中进士,将拜入唐公门下,与江行舟同榜登科,结为「同年」。

这可不是寻常交情!

同窗丶同乡丶同年——官场之上,有此三同,便可亲切的称兄道弟,守望相助。

若无此层关系,便只能止步于点头之交,疏淡如水了。

同年只需要同场科举考中,便可以轻松达成,成为同一位座师门生!

至于姻亲丶同党丶好友之类,那是有深层的关系,需要另算,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堂中众举子虽心生艳羡,却无人觉得江行舟安坐陆老太爷右侧,有何不妥——

一篇[镇国]贺寿诗,在这大周圣朝,何物不可换得?!

如今的陆府与江行舟,早已超脱寻常师承之谊,几近同盟之契。

便是永宁王世子李俊秀,与崔氏崔浩这般家世显赫,心高气傲之人,此刻也彻底服帖,再不敢对江行舟有不敬之语。

他们心知肚明,纵使自己握有[镇国]诗篇,也决计舍不得赠予他人。

他们做不到!

可江行舟做到了!

此乃实打实的实力,毫无取巧之处,乾脆利落,令人无从置喙!

争又争不过!

况且,若来年春闱得中,他们定然也要拜入唐公门下,与江行舟为同年。

既如此,又何必再去自找没趣?

暖阁内炉香袅袅,宾主尽欢。

众人谈兴渐浓,话题也愈发宽泛。

兵部尚书唐秀金难得卸下官威,竟也打开了话匣子。

虽只字未提春闱之事,却将他当年塞北道任刺史时的边关轶事丶兵部任职时的朝堂掌故娓娓道来。

那些边关风雪中的军政要诀,朝堂博弈里的为官之道,字字句句皆是千金难买的真章。

在座众举子,皆是无比心思机敏,早已竖起耳朵,生怕漏听半字,将每一句话都细细咀嚼。

此刻暖阁之中的陆府文会,怎麽可能是闲话家常?!

这些看似闲谈的往事,说不定就暗藏玄机——若能参透其中三昧,或许比苦读十部百卷《唐公文集》丶《春闱密卷》更为受用。

这分明是唐公以毕生阅历为墨,亲自在那些《春闱密卷》上朱笔圈点,将考题范围勾勒重点!

更漏渐残,夜色已深。

陆老太爷面露倦色,众人虽意犹未尽,却也只得起身告辞。

暖阁内的融融春意与门外的凛冽朔风,不过一槛之隔。

推开陆府朱漆大门,但见——

琼瑶碎玉铺就长街,飞絮凝华妆点画檐。

整座神都洛京仿佛被仙人撒了一把盐,处处银装素裹。

举子们呵出的白气在灯笼下氤氲成雾,靴底踏碎一地月光。

「老恩师!」

武士奇忽然后退三步,整肃衣冠,朝着陆老太爷深深一揖到底。

青石板上积雪簌簌,映着他微微颤抖的官袍下摆。

「学生此去北庭城,投笔戍边十载.」

话音忽滞,喉头滚动间,终究咽下了后半句——这风雪征程,马革裹尸亦未可知。

陆老太爷扶着门框的手指微微发白,檐下灯笼在他苍老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定要.非去不可?」

他的门生里面,也就兵部尚书唐秀金和翰林学士武士奇,算是成器。

夜风卷着雪粒掠过庭院,将这一问吹散在漫天琼瑶之中。

「倒也不是非去不可」

武士奇抬首望向北方,眼中映着檐角残雪。夜风掠过他的官袍,发出猎猎声响。

「只是天山脚下,北庭城中十万边民,如今被蛮族铁骑与妖族大军,三面合围。

朝廷粮道断绝,每石粟米运抵城下,要折损三成运粮兵卒丶七成粮草。」

他声音渐沉,「朝堂上已有不少大员,认为损耗过大,主张弃城学生不去,谁又愿意去?」

陆老太爷神色忽地一颤,手杖重重戳在雪地上,无言叹息。

「学生此去,若能坚守十载」

武士奇忽然单膝跪地,抱拳过顶,「或可待朝廷积蓄实力,回心转意之时!」

陆老太爷望着自己这所剩无几的得意门生,良久才道:「今夜.就要启程?」

「是!」

武士奇霍然起身,腰间佩玉在雪夜里撞出清越声响,「学生今夜为恩师贺寿之后便辞别洛京!」

雪落无声,百馀名举子在陆府前静立如塑,沉默动容。

檐下灯笼在风雪中摇曳,将众人凝重的面容映得忽明忽暗。

他们望着那位青袍玉带的翰林学士,喉头皆是发紧——那可是翰林学士啊!

春闱欲考三甲进士,百中取一;

而进士之身入翰林者,更是凤毛麟角,佼佼之辈。

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难望其项背。

而眼前这位清贵翰林,本可在这洛京城中,伴着墨香琴韵,过着令无数人艳羡的闲适日子。

况且,他还是武氏子弟,皇亲国戚!

正是这样的人物,却偏偏要主动请缨,远赴那危机四伏的北庭边城戍边,试图保住这座陷入困境的边城。

去面对蛮族的刀光,妖族的利爪.。

一旦北庭城沦陷,这位翰林学士随时有性命之忧。

「十年.」

有人低声喃喃,一声叹息,声音很快消散在风雪中。

守住一座日渐围困的孤城,何其艰难!

这哪里是简单的戍边?

分明是以翰林之尊,行赴死之志!

这是大义!

「送武公!」

众举子们不约而同地整肃衣冠,朝着翰林学士武士奇,深深作揖,为他送别。

雪,落得更急了。

「武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