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江行舟名声鹊起!朝野震动!(2 / 2)

大周文圣 百里玺 5551 字 3天前

「前右宰相陆府门外,贺寿宾客如潮,车马喧阗,灯火煌煌!」

众茶客们听得入神,连茶盏悬在半空也忘了饮。

「忽见——」

说书人猛地一顿,双目圆睁,压低嗓音,「千百枚流星自陆府门前天街划过,灿若天河倾泻,一瞬照亮九霄!

诸位可知那千百流星,究竟为何物?」

满座屏息,连总角小儿也瞪大了眼,小手紧攥衣角,急急追问:「那是什麽?」

说书人嘴角微翘,醒木再落——

「啪!」

一拍醒木,声如裂帛。

说书人环视满座,见众百姓们屏息凝神,忽而展颜一笑,长袖一甩——

「竟是那江南道解元江行舟,为翰林学士武士奇壮行!」

茶坊内霎时一静,连炉上茶汤滚沸之声都清晰可闻。

「他以指为剑,将一篇镇国级《白雪歌》刻于宝弓之上——」

说书人指尖凌空划动,仿佛那鎏金弓纹就在眼前,「一箭破空时,千树梨花竟相绽放,万千枝条,宛若满弓张开!

诸位且听这句——」

他气沉丹田,朗声吟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声未落,醒木已重重砸在案上。

「铮——」

满座茶客恍惚听见弓弦震响,但见说书人双臂大展:「千箭齐发如星雨,划破夜幕,照亮天街十二楼!」

众百姓们听到此处,无不倒吸一口冷气。

「老天爷,这可是[镇国]诗篇啊~!

江郎!

实在是高义!」

白发老者激动震颤,想要抿一口茶水,手中茶盏倾斜,碧汤洇湿衣襟犹不自知。

「哇~——江哥哥好厉害!」

垂髫小儿蹦跳着拍红手掌,引得颈间银铃乱响。

说书人含笑捋须,望着台下如痴如醉的茶客——昨夜的陆府贺寿奇谈,他今晨已讲了七遍。

可每当吟到「千树万树梨花开」时,茶客们却百听不厌,总有百姓们无比激动振奋,总有孩童笑闹如初闻。

洛京城的冬夜,正该这般鲜活。

徐士衡气的脸色铁青,指节发白,青瓷茶盏在他掌中「咔」地裂开一道细纹。

方才礼部值房里,那些个同僚们议论纷纷,话里话外都在捧那江行舟的臭脚,令他心烦意乱。

来这街边茶馆喝一杯茶水,

此刻倒好,又被市井说书人绘声绘色给灌输了一番——「『千树万树梨花开'!」

往年,也只有春闱会元丶殿试状元,才有如此这般的巨大声望,洛京城人人议论!

没想到,这江行舟连春闱都尚未参加,其名声鹊起之迅猛,已经超过往届的会元。

茶汤在盏中剧烈晃动,映出他扭曲的面容。

泼墨似的茶渍溅上孔雀蓝官袍,他却浑然不觉,面色阴沉的猛地将茶盏掼在案上。

「砰!」

满座茶客惊得缩颈,说书人的摺扇,惊的僵在半空。

只见这位礼部左侍郎,绯袍大员霍然起身,腰间金鱼袋晃眼。

「哼!」

徐士衡甩袖而去,青烟袅袅中,背影如刀劈开人群。

柜台后的小二刚要开口,却被那官靴踏在门槛上的闷响吓得噤声。

寒夜长街,徐士衡扶手而行,官靴碾碎一地薄霜。

他忽地驻足,仰头望向天幕——却似被一张无形大网尽数兜住。

「好个江行舟竟能公然搭上兵部尚书唐秀金的线,还令人无从指着,这手棋下得当真漂亮。」

徐士衡喉间滚出一声冷笑。

春闱在即,主考官一脉的威势几乎能主导整个春闱!

想要在春闱阻挡江行舟,恐怕十分难了。

徐士衡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除非.有人不怕死,顶着主考官的压力,给江行舟暗下手段。」

夜风卷着碎雪灌进官袍,他却不觉得冷。

脑海中闪过几个名字,又一个个否决——那些老狐狸,哪个不是闻着危险气息,就缩头的?

都想着借刀杀人.可人人如此拨弄这算盘,谁又甘心当他人掌中拿把刀?!

更可恨的是,旁人尚有退路,唯独他徐士衡已至悬崖边缘!

自从江州漕运使赵淮,被薛崇虎和江行舟满门抄斩,给一锅端了之后,这个隐患便如毒刺一样扎在他的心里。

他无法确认,

那些年,他与赵淮往来的密函,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和受贿证据,是否落在薛崇虎和江行舟的手里!

薛崇虎只是江州太守,和他没有利益冲突,眼下还威胁不到他这礼部左侍郎。

可一旦江行舟夺了春闱会元,日后便有望进入三省六部中枢。

到那时.

他过去与江州漕运使赵淮的往来,这将是致命的隐患,悬在头顶的铡刀!

每每思及此处,他后颈便渗出细密冷汗。

「朝廷内部,无人可用而且容易留下把柄!」

徐士衡眯起眼。

或许还有一把刀。

一把被所有人,所轻视的.妖蛮之刀。

大雪节气已过,转眼便是冬至。

寒风吹彻神都洛邑,年关的脚步越来越近。

而年节一过,便是春闱——留给大周举子备考的时间,已不足两月。

大周十道的万名学子,早已在年前陆续抵京。

他们或寄居客栈,或借住亲友宅邸,日夜伏案苦读,不敢懈怠。

而其中最受追捧的,莫过于兵部尚书唐秀金的《唐公文集》丶《春闱秘卷》——这些部着作,几乎成了举子们案头的必读之书。

更有甚者,连唐秀金的生平经历丶朝堂奏对丶乃至平日言行,都被有心人一一搜罗,细细揣摩。

毕竟,若能窥得这位主考官的一二心思,或许便能在这万人争渡的春闱之中,占得几分先机。

至于《孙子》《吴子》《六韬》这些兵家圣典,更是举子们日夜研习的重中之重。

策论丶谋略丶兵法韬略,皆需烂熟于心,倒背如流。

毕竟,若连这些根基都打不牢,又怎敢妄言在春闱之中挥洒自如?

有人焚膏继晷,将竹简翻到卷边;

有人晨起诵念,直至嗓音嘶哑。

更有甚者,连梦中呓语,竟也字字句句皆是兵法——这春闱之争,乃大周万名举子之间的惨烈「厮杀」,去争夺仅有的三百进士名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