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公司赚钱嘎嘎猛(1 / 2)

第414章 公司赚钱嘎嘎猛

从傍晚开始,63号档的繁忙就没有停下来。

一车又一车蔬菜不断前来,然后又被蜂拥而来的客户搬空,整个晚上不断循环此过程。

菜心丶芥兰丶番茄丶黄瓜丶茄子丶空心菜一样样蔬菜都十分畅销,成交量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等到天边泛起鱼露白时,档口才总算冷清了些许。

62号档的张启仁向李才走来,「才总,你们今天比前几天更猛,哪来的这麽多空心菜,卖菜和捡钱似的。」

李才直接丢了一包还未拆开的烟给了张启仁,近几日,63号档的货车时常会停在62号档。

「还能哪来的,自家菜场种的空心菜呗。」

张启仁接住了烟,拆开后又给李才一支点上,羡慕的说道:「你们的货源真的又多又稳,连看卖了这麽多天,菜还越来越多了!」

李才合上手中的笔记本,道:「你的生意也不错,今天冬瓜卖的也不少。」

张启仁笑道:「也多亏了你们指点,我才在增城买了一批冬瓜,除了距离远了一点,小楼镇的冬瓜非常不错。」

上次暴雨后,张启仁从三水收瓜就变得艰难了。

而为了回馈张启仁借档口,陈家志给他提供了增城小楼镇有冬瓜的信息。

张启仁由此选择了从增城收购了一批冬瓜。

「互帮互助嘛。」李才又说:「既然觉得小楼镇的冬瓜不错,有没有想过在小楼找一个长期合作的基地。」

张启仁沉吟道:「当地种植还比较分散,没有较大的冬瓜基地,多是一家一户在种,我收购也多亏了你们公司的帮忙。」

张启仁去小楼调查过,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但相关产业基础薄弱,并没有形成连片的冬瓜种植基地。

组织货源都略微有点难,更何况是建立长期合作。

「正因为没有,才是机会。」

李才对去增城钓鱼向往已久,也知道公司在增城建基地,除了扩大生产丶推广迟菜心外,还多了『扶贫」性质。

在小楼镇腊圃村旁边,还有两个村子,分明叫东镜村和西镜村。

这两个村子也适合种迟菜心,同时从50年代合作社时期起,就有轮作冬瓜的历史。

去年,即1995年,西镜村被花城纳入蔬菜二线生产基地,开始引入黑皮冬瓜。

只是才起步,规模化种植基础确实薄弱。

李才聊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也引起了张启仁的兴趣。

据他近几天了解,63号档的瓜果蔬菜也是来自与农户的合作基地。

如此稳定又庞大的货源让他很是羡慕。

收拾了档口物资,李才坐面包车回了办公室,盘点起了今日帐目。

有了新增加的空心菜,档口收入再次创了新高。

近日积累的毛利润也已近两百万元,而离月底还有十天。

「这下月底分红应该稳了。」李才嘀咕道,对此也期待已久。

花城端午节氛围一直很浓厚,珠江及各水乡河涌是端午节的主舞台。

像番禺,每年端午都会举办大规模龙舟赛,吸引数万观众沿岸观看,包粽子丶吃龙舟饭丶洗龙舟水等习俗深入人心。

陈家志漫步在江心菜场,菜农们仍在菜地里劳作,只有中午和晚上才能感受下节日的氛围。

而对江心菜场来说,端午节也在空心菜的丰收中度过。

扦插的200亩空心菜每天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作为灾害复产最主要的蔬菜,空心菜生长期短的特点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夜幕时分,工人们陆续回了出租房。

冷库前还亮着灯,戚永锋在和几名小组长丶科研部的技术员交流总结着今天的工作。

这早成了菜场每日的固定日程,持续了近两年时间。

菜场的技术也在此过程中积累进步,不断复盘总能让人进步更快。

陈家志旁边听了一会后,感觉自己现在在细节上都快插不上嘴了。

他曾经留下的理念丶种植习惯早就被剖析了不知多少次。

尤为突出的就是有关茬口期的规划,以及搏一搏的含金量还在持续提升。

等其他人都走后,陈家志才向戚永锋连连强调要稳。

戚永锋笑了笑,「我会尽量让他们克制住,不过搏一搏的魅力确实动人。」

顿了顿,戚永锋又说:「就像抢播的这茬空心菜,两百亩收了五十多万斤菜,只用了不到十五天就卖了一百万元,这谁都想搏一搏。」

搏一搏的理念深入人心。

陈家志感觉到了诸多无奈,这股风气由他带来,现在想扭转过来还真有点不容易。

但如果把他放到场长的位置上,他可能也按耐不住搏一搏。

江南市场,63号档口近日的拥堵成为了一种常态,菜多就是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