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交货(两章合一)
下午,大营村村北响起一阵嗡鸣声。
四辆挖掘机出现在平整的田地里。老李和王荣生站在不远处指挥,李哲丶王支书金百万三人站在一旁闲聊。
李哲掏出一盒中华烟,递给王铁头和金百万:「王叔,咱们村还预留了多少机动地?」
「咱村人多地广,按照政策将大部分耕地承包给村民后,村集体还可以留下5%到10%的机动耕地,如果只算耕地,不包括其他用地,大概有五百亩左右。」王铁头接过烟,金百万帮他点上,抽了一口。
「咋的,你小子还想继续租地?」
李哲点点头:「是有这打算。咱们村的地比较分散,不光村北有,村南和村东也有,林小虎家的地就在村东。土地太分散,这一块丶那一块,建了大棚也不好管理。我想着大棚还是要建在一起的好。」
李哲也抽了一口烟,继续说:「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就像我哥家的地,紧挨着我家的地,旁边又是朱哥的大棚,他想用自家的地也可以。
再一个,今年咱们公司成立后,十一月份第一批反季节蔬菜上市,就能初步回笼资金,到时肯定还会继续扩建大棚。」
李哲压低声音说:「我有点小私心,想让您帮我盯着点机动地,等咱公司的规模扩大,村集体这些地都能统一租下来,对村里来说也是一笔稳定的进项。」李哲盯上了村集体的机动地,但他现在吃不下,得一步一步来。
王铁头想了想:「你想租村集体的地可以,但价格不能太低,要不然我也没法跟村里人交代。」
「那不能。我要是低价租地那不是让您为难吗?村里人也得戳我脊梁骨。」李哲笑笑。
地是最不值钱的,跟反季节蔬菜的利益相比,租地那点钱根本不算什麽。李哲在乎的是租来的地是否能长期稳定地使用。
只要王铁头是村支书,再加上他和陈镇长的关系,以及自家公司在村里的影响力,李哲觉得问题不大。
老李走过来,接住李哲递过来的烟,对着王铁头说:「支书,晚上咱们喝点。」
「成啊。」王铁头笑笑,指着挖掘机的方向:「冻土化开了不?」
老李摇头:「还没有完全化开呢,幸好咱们今天是下午动工,上午日头还晒了半天,要不然还真不好挖。」
王铁头说道:「那咋不再等等,晚上个十天半月,冻土就全化开了,那时候施工就容易了,也能省些工钱。」
李哲接过话茬:「我也想过这事,再晚点确实更容易挖,不过,到时候工厂和建筑队也要施工了,挖掘机可就不好找了。」
还有一点李哲没说,那就是反季节蔬菜是有种植周期的。如果种得太晚,采摘期也会延期。等天气暖和,露天蔬菜大规模成熟,反季节蔬菜也就不值钱了。
李哲问道:「爹,招人的事你还得多盯着。不光要招聘临时干活的,还要招聘一些长期种植大棚的。一下子扩建十亩大棚,咱们的人手肯定不够用。」
老李点点头:「我已经在琢磨了。」在老李看来,雇佣临时工好说,但要雇佣长期在大棚里干活的人,就得仔细挑选了。他还是想从本家亲戚朋友里面找。
王铁头轻咳了一声:「李哥,你看俺家大庆咋样?要是行的话,就让他来大棚帮忙。」
老李应道:「咋不行,大庆这孩子我从小看着长大,人勤快,也懂事,只要他愿意干,就让他来。」
王铁头笑道:「愿意干,这小子上次就说了,想跟着哲子干,对哲子服气的很。」
四台挖掘机分成两组,两台挖掘机合挖一个大棚,还是如之前那般将熟土层挖开放置到地基南侧。
不过,这次的施工图纸和之前有些不同,大棚的最东侧要建一个小屋,既可以居住,也可以当成储藏室。以前的大棚之所以没有盖房,主要是还是考虑成本问题。
现在李哲有钱了,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抠抠搜搜,建造的蔬菜大棚也更加完备。
「咔。」旁边响起了一阵快门的声音。
李哲扭头望去,见到白云笙拿着相机站在不远处。
李哲走过去招呼:「魏敏没把相机带走?」
「没有。她留下相机,是想让我拍点有价值的素材。」白云笙指着前面的挖掘机:「这些挖掘机是在建大棚吗?」
「对,是在扩建新的大棚。先把地基挖好,然后再建夯土墙。在夯土墙上搭建架子遮盖棚膜和草帘子。」
「李哥,我听说您最开始建的大棚都是人工挖掘的?」
「对,刚开始建蔬菜大棚连我母亲都不支持。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个什麽东西,根本找不到关系用挖掘机。我建第一个大棚的时候,招了20个人挖掘大棚地基。之后建二号大棚和三号大棚是一起挖掘,直接雇佣了40个人。」
白云笙想了想,说道:「几十号人一起干活,那个场面一定很壮观吧?如果咱们要拍电影,我觉得还是人工挖掘更有看点。」
李哲点点头:「到时候可以拍一场人工挖掘的戏。白摄影师剧本写得怎麽样了?有进展吗?」
「有进展。我之前没有灵感,迟迟无法动笔,就是因为对农村和种植蔬菜大棚了解得少。现在我见到了蔬菜大棚,还认识了很多朋友,跟着他们一起干农活,灵感就像喷泉一样,噌噌地往外冒。」
白云笙双手向上举,做出了一个喷泉的姿势,笑着说:「我不光剧本有灵感了,我还敲定了几个有趣的角色。
比如说林小虎,这小伙子特别机灵,对拍电影也感兴趣,我觉得可以给他安排一个角色,另外还可以让他协助电影的拍摄工作。
还有周青禾,一个大学生愿意来乡下种菜,这件事本身就带着戏剧冲突。我觉得这个角色如果写在电影中也会很有意思。」
李哲露出赞同的神色:白云笙找的这两个人确实比较有特点,而且都是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李酒缸。我听说他是您的堂哥,他这个角色性格鲜明,有酒万事足,很有争议,也很有看点,可以让电影剧情更丰满。」白云笙说到了兴头上,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型笔记本,一边翻看一边说:
「还有您的舅舅王荣生,他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迫和妻子女儿分开,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我觉得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等等!」李哲打断了对方,他哪里听得出,这小子是要搞煽情,「把我舅舅的事儿拍到电影里不合适吧?毕竟是写那个年代的事儿,会不会犯忌讳丶不容易通过审核?」
「没事儿,这两年的电影审核尺度放宽了。只要不过度渲染,问题不大。只要后期的结局符合主流价值观就行。」白云笙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李哲还是觉得不合适:「这不光是审核的事儿。我舅舅对他曾经的一些事情难以释怀。如果把他的事情拍出来,我担心他会不高兴。」
「李哥,您放心吧。如果真要把这个剧情拍到电影里,我肯定会经过他老人家的同意。让他老人家看过剧本,再开拍。」白云笙语气很诚恳。
说到这儿,李哲也有些纳闷:「白摄影师,我舅舅的事情你是听谁说的?」
「是王叔自己告诉我的。」白云笙解释道,「上午我和林小虎聊天,说起了港剧《陈真》。我说我不光看过《陈真》的电影,还见过陈真本人。林小虎还不信,我就说起了京城电视台去港岛和亚视电视台交流的事儿。」
说到这,白云笙露出几分得意的神色:「那港岛是真好,都是大高楼,到处都是汽车,比咱京城的车还多。老百姓的衣服也漂亮,个个都很时尚……」
见李哲不是很感兴趣,他继续说:「王叔知道我去过港岛,就向我询问港岛的事情,我把港岛见到的事,听到的事都跟他讲了一遍,他听的特别认真。
我见他对港岛特别感兴趣,就问为什麽,他就提起了这段经历。我当时听了,心里就有些不得劲……
我答应他,如果有机会再去港岛,会想办法帮他打听家人的下落。」
听到这里,李哲叹息一声,王建军和小姨相认的事儿,一直没有告诉王荣生。原因也很简单,王建军的母亲已经再婚,这对王荣生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哥俩也商量过,都不知道如何开口,也只能等以后有能力去港岛再说了。
白云笙提议:「李哥,我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您不光可以拍一部宣传电影,还应该再拍一部纪录片。将建造蔬菜大棚丶育苗和售卖反季节蔬菜的过程都拍摄下来,以后再看肯定会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