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分工
村北的施工现场,两台挖掘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
东侧的机器正将黄土铲起,西侧的则在平整坑底,坑深已达一米多,边缘堆着两排土。南侧是浅褐色的熟土,北侧是黄白色的生土,界限分明。
坑边围了不少人,有戴着草帽干活的工人,也有聊天看热闹的村民,议论声混着机器声,倒显得格外热闹。
李哲和金百万陪着李过庆丶张维伊走到坑边,张维伊看着挖掘机的动作,眼里闪过一丝意外:「你们连挖掘机都用上了?」
他常年研究农村政策,知道这年代大型机械有多稀缺,别说村里,连镇上都难得见到几台。
「公司现在一共调了六台挖掘机过来施工。」李哲指了指身旁的金百万,「其中两台是金哥托关系找的,剩下四台是其他股东帮忙联系的,大棚的种植规模扩大了,光靠人工挖掘根本来不及。」
「单从这六台挖掘机就能看出,你们公司的决心不小啊。」张维伊站在大棚旁,丝毫不在意尘土飞扬,看得十分投入,指着大棚地基问道:「这地基挖了多深?」
「深度达到一米三。」李哲答道。
「嚯,居然挖这麽深!」张维伊语气中带着惊讶。
李哲解释道:「这麽做是为了利用地温保暖。」
一旁的李过庆微微蹙眉,他记得李哲此前说过,大棚地基下挖一米就足够了,于是问道:「老弟,你之前不是说下挖一米吗?这是又做了改进?」
「没有改进。」李哲指向大棚南侧的土堆,「这大棚南侧的土堆,是地表三十公分的熟土,这部分土最后要回填种菜;北边的土是生土,会用来堆砌夯土墙。」
李过庆虽在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但终究没亲自种过地,对这些门道并不清楚,笑着说:「嘿,看来我这『农村政策研究员』还得向你这『实干家』学习,这些门道我以前还真没研究过。」
张维伊指向北侧的人群,问道:「那些人是在砌夯土墙吗?」
李哲答道:「对,砌墙的材料很简单,就是黄土丶水丶稻草丶玉米杆和石灰。」
张维伊走上前,看着工人们有的搅拌材料,有的用工具夯实墙体,干得热火朝天,说道:「嘿,你这大棚种植不仅能让自己和种植户赚钱,还间接带动了周边农民的收入啊。」
金百万笑着说:「张处,您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就说到点子上了。其实今年干活的人还算少的。
去年李老弟建第一批大棚时,一台挖掘机都没有,别说砌夯土墙了,就连挖大棚地基都是靠人工,当时全村上百户人都跟着他干活。
村里人赚了钱,手头也宽松了,连带着村里代销店的生意都好了不少。」
李过庆觉得这数据对不上,疑惑道:「李老弟去年才种了几亩地,能用得了那麽多人吗?」
金百万笑道:「我这还说少了呢。挖坑本就是个辛苦活,干一天就累得腰酸背痛,没几天就得换人。
像我这种不常下地的人,半天就累趴下了,根本干不了这活。一个大棚挖下来,能跟着李老弟从头干到尾的人屈指可数。
也多亏李老弟给的工钱高,村里人愿意干,才能一茬接一茬地换人。」
李过庆恍然大悟,笑着说:「果然是实践出真理,按理论算几十个人就够了,实际操作起来差别这麽大,看来我以后得多来基层走走。」
张维伊点点头,又把话题拉回大棚技术上:「李老板,您这冬暖蔬菜大棚,核心就是利用地温丶夯土墙保暖,再靠透明薄膜日照升温?」
「没错。」李哲答道。
「真的不需要靠燃烧煤炭来提升温度吗?」张维伊知道老式暖棚都得靠煤炭升温,成本极高,普通农户根本承担不起。
「除非遇到下雪或极寒天气,否则不需要用煤炭升温。」李哲答道。
张维伊又问:「那现在建一个这样的大棚,造价大概是多少?」
「五千多块。」李哲顿了顿,补充道,「不过最近物价涨得快,建材价格每个月都有波动,后续成本可能还会再高一点。」
「五千多可不是小数目。」张维伊皱了皱眉,「有多少农户能自己拿出这笔钱?」
「几乎没有。」李哲坦诚道,「大部分种植户都是在信用社贷款,我们公司也会帮着对接银行,争取更低的贷款利率。」
这回答与张维伊的判断一致,他又问:「今年四季青的蔬菜大棚规模能有多大?都是公司自己种植吗?」
「大概五百亩左右。」李哲解释道,「一部分是公司自营,另一部分是跟农户合作——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种子,农户出土地和资金,等蔬菜成熟后,我们会以市场价收购,给农户保底收益。」
张维伊沉吟片刻,提出了关键问题:「冬天蔬菜行情好,谁都知道赚钱。万一蔬菜种出来了,农户觉得外面收购价更高,不肯按约定卖给你们怎麽办?」
李哲淡淡说道:「我们和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从种植户手里收的菜,最后会转卖给他们。」
张维伊自然知道京城市蔬菜公司,这家公司的「任务」就是保障京城的蔬菜供应,无论是耍无赖还是毁约,在他们那里都行不通。
得知四季青公司与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张维伊对李哲不禁高看一眼。
李过庆这时说道:「李老弟,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已经修建完成的大棚?也好直观感受一下。」
「当然可以,不过现在是八月中旬,天气太热,棚膜都撤下来了,只能看到棚体。」李哲想了想,补充道,「不如我带你们去育苗棚看看?那里还保留着完整的设施,也能了解一下我们的育苗技术。」
几人随后往育苗区走,路上要经过成片的大棚骨架——水泥立柱整齐排列,竹竿搭建的棚架纵横交错,部分大棚外还遮盖着黑色的遮阳棚,远远望去像一片黑色的波浪。
张维伊指着遮阳棚问:「这遮阳棚是为了防晒?」
「对,有些经济作物的幼苗怕高温,中午日照强的时候,得靠遮阳棚降温,避免幼苗被晒伤。」李哲答道。
走进育苗棚,里面整齐摆放着一排排黑色塑料育苗盘,每个育苗盘里都有嫩绿的幼苗,看着生机勃勃。张维伊和李过庆都是第一次见这种育苗方式,忍不住俯身细看。
「这是专门用来育苗的?」李过庆好奇地问。
「对,每个育苗盘里的基质都是按比例调配的,能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比传统育苗成活率高。」李哲解释道。
「真是长见识了。」李过庆由衷赞叹,张维伊也连连点头,他们了解国外的农业发展,知道足够专业,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此时日头已升至半空,天气越发闷热,李哲提议:「咱们去食堂休息会儿,喝点茶水。」
张维伊和李过庆也觉得热,便跟着李哲往食堂走。
食堂的小接待室里,金百万泡了一壶绿茶,给几人倒上。
喝了口茶,张维伊直奔主题:「李老板,您对四季青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麽规划?比如蔬菜大棚的扩展方向。」
李哲思索片刻,答道:「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冬吃夏菜』会成为趋势。别说一个万安镇,就算整个廊方市都种大棚,也很难满足京津冀地区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未来大有可为。」
「那您觉得,明年廊方的蔬菜大棚规模能扩展到多大?」张维伊追问,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
「如果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帮扶,在四季青的带动下,扩展到五千亩应该不成问题。」李哲语气笃定。
张维伊立刻问:「那你们公司和种植户,最希望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扶持?」
李哲早有准备,从容答道:「我记得《人民日报》上刊登过『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太对了。
您从京城过来应该有体会,从市区往大营村走,路况越来越差,坑坑洼洼的。
蔬菜运输过程中,颠簸会导致破损,损耗率能达到一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