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五年(1 / 2)

第190章 五年

永乐十三年五月,张婉生下了一对龙凤胎,男婴是辅字辈,李显穆为他起名叫做李辅圣,女婴是淑字辈,名为李淑夏。

在这一年的年末时,皇陵的收尾工程结束,在验收后,朱棣很高兴的赏赐了他,而后李显穆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另外几项工程上。

在这些工程之外,他还牢记着永乐十六年,山东会大旱的消息,多次督促山东修建水利设施,还将京城通往山东段的运河重新修整了一番。

若是山东有变,朝廷大军也可顺势快速前往。

李显穆在工部侍郎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年,从永乐十二年到永乐十五年,之所以会这麽久,是因为他系统性的将工部之前负责营造的各项工程丶器械都梳理了一遍。

其中包括军械的制造,尤其是火器的制造,他记得父亲曾经说过,火器才是未来,他当时还不理解,父亲只说了一句就让他明白了。

「盔甲丶刀剑丶枪戟丶弓弩,这些武器的威力,都太过于依靠人力,而人力是有穷尽的,火器却是一种不太依靠人力的武器,它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必将主宰未来的战争。」

李显穆从工部中独立出来了武器制造局,由一位正四品的工部郎中专门负责武器的制造丶改进丶试验。

另外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便是在永乐十四年,他上书皇帝,请求把工部中负责铸造铜钱的司局独立出来,成立一个正四品的衙门,专门负责制造后续的银钱等。

永乐十三年末,经过四年艰难卓越的战争,日本国内终于恢复了安定,日本国王源义持将那些反对他的大名基本上一一翦除。

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仅仅粗略统计,日本国内就有两百万人因此而死,基本上是日本国内六分之一的人口。

大明这四年之间,除了一开始随郑和船队前往的两万五千人之外,又累计往日本派遣了超过五万的战兵,四年下来累计伤亡约一万人,累计支援了源义持粮草大约有一千两百万石,平均每年三百万石。

这个数字有多麽庞大呢?

每年江南运到京城的数字只比这个多不到一倍,是大明一年粮草税的十分之一,因为这一大笔开支,朱棣这个极其好战的皇帝,提都不提北征之事了。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永乐十四年,根据初步的探测,石见银山的银矿非常容易开采,仅仅初期就能带来一年至少几百万两白银的收入,若是日后全力开采,达到千万两也不是问题。

当这个消息传回大明后,几乎所有人都失声了,大明有多缺少白银呢?

在大明朝,皇帝赏赐前来朝贡的国家,赏银只有几百两,黄金丶白银丶铜,都是大明的管控资源,严禁外流。

任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日本的银矿一旦运回大明,朝廷就能重新开始铸钱,大明缺钱的困境将会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情况下,李显穆向皇帝提出了将铸钱司从工部独立的建议,朱棣也看出了铸钱司的庞大利益,很快就下旨将其独立出来,他本来想完全收归内廷,但最终还是妥协,由内廷和外廷共同监督,设立两个主管。

在永乐十五年,第一批白银从日本漂洋过海来到了大明。

当满船白花花的银子出现在大明权贵眼前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明的。

李显穆因前后功勋,在永乐十五年秋,代掌工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最晚一年半,他就要升任工部尚书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

永乐十六年。

那场李祺预测中的大旱终究还是爆发了,这场大旱比想像中还要可怕的多。

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赤地千里!

这场大旱波及到了山东几乎每一个州府,大地开裂,几个月的时间点滴雨水都不曾下,伴随着大旱,蝗灾也出现了,而根据科学分析,当昆虫聚集时,会分泌一种有毒物质,只需要很少就可以致死。

天灾之外,还有人祸。

早在数年之前,李显穆第一次从江南归来后,在李显穆的提议下,朝廷就加强了对山东的关注,甚至派出了山东巡抚常驻,但随着朝廷各项事务推进,对山东的关注自然就渐渐减弱。

李显穆也不可能和别人说永乐十六年会有大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提前做些准备,但事实证明,他做的那些准备,没能用上。

那些山东的官吏在大旱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所想的不是赶紧解决问题,而是趁着灾年大发国难财,大概当时他们也没想到山东的旱灾竟然会这麽严重。

等到大旱真的来临,他们已经不敢上报了,因为事情闹得太大了,如果上报最轻都是乌纱帽不保。

……

炽热的太阳将无限的光和热挥洒在地上,天空之中没有一片云彩,空气之中没有一丝水气,地面之上没有一点绿色。

无数饥饿的人,衣衫褴褛的人,在乾裂开的土地上麻木的行走,如同行尸走肉。

有人登高一呼,无数的人便围拢在他身侧。

在数千年前,有人从鱼腹中掏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大楚兴,陈胜王」,于是有无数的人起来推翻了秦朝。

在数十年前,有人在黄河边挖出了一个石人,上面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又有无数人起来推翻了元朝。

贫穷丶混乱丶痛苦是白莲教滋生的土壤,在广袤的山东大地上,又有无数号称明王降世的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