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人的楼船沿着运河北上,而江苏按察使石道安亦带着麾下官吏返回金陵。
至此,轰动整个大燕的两淮盐案终于落下帷幕。
府衙内堂,松烟墨的气息尚未散尽,混合着窗外透进来的冬日阳光,驱散连日来因繁忙公务产生的无形压力。
谭明光亲自执壶为薛淮斟了杯热茶,眉宇间是卸下重担后难得的松快与勃勃生机。
「恍如隔世啊,景澈!」
谭明光感叹一声,落座在宽大的花梨木书案后,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滑的桌面,仿佛在确认这份失而复得的权柄,缓缓道:「盐案尘埃落定,这扬州城总算能够恢复安宁。此前种种不堪回首,多亏有你砥柱中流。」
薛淮欠身,微笑道:「府尊言重了,盐案破获乃上下同心之果。若非府尊坐镇中枢稳定全局,外抵压力内抚黎民,下官纵有千般手段亦是无根之萍。如今雨过天晴,正是府尊重振扬州之时。」
谭明光闻言,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几分,看着眼前这智勇双全丶却又始终恪守下属本分的青年才俊,心中更是满意,遂从案头抽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书,推至薛淮面前道:「景澈,你且看看这个。」
薛淮接过一看,只见这是一份颇为详尽的《扬州府新政施行纲要》。
「扬州府县两级吏员,经此一案,十去其三四。」
谭明光正色道:「首要便是补齐缺额。我已向布政司窦大人报备,拟从本府历年考评优等的书吏丶以及扬州府品格优良之寒门廪生中,公开考选择贤递补。此事需严谨公正杜绝裙带,景澈你身为本府同知,监察吏治亦在职责之内,便请你盯紧考选过程确保公平。」
薛淮点头道:「下官责无旁贷。」
谭明光面临欣慰之色,继而道:「盐案虽平,然商界动荡,民生凋敝之痛犹在。故此我决定推行三策,纲要中已经列明详细,景澈不妨细看之。」
薛淮闻言便将视线再度投向手中的文书。
谭明光拟定的三策分别是轻徭薄赋丶重开运河贸易和平抑物价保障民生,且不是含糊其辞的空话套话,每一项政策都有非常详尽的内容条陈,可见他这两年并非虚度岁月,一直在思考如何治理扬州一地,只不过先前囿于本地官绅的掣肘无法施展。
薛淮仔细看完,又思忖片刻,点头道:「府尊此三策直切要害。运河商道畅通丶市面物价平稳,乃是盐引新制顺利推行的保障。减免商税丶简化关津亦十分重要,可安商民之心。关于官营米行等,下官倒有一补充提议,可将部分罚没商铺田庄所产粮食丶药材,经盐会协调平价输入官营渠道,既物尽其用,又能进一步降低府库支出负担。」
「妙!」
谭明光眼前一亮,赞道:「物尽其用,两全其美,此事可交由府衙工房会同盐会协调办理。」
薛淮微笑应下,心中颇为畅快。
盐会的作用会逐渐显露,所有盐商都能从中获得好处,将来若是有人企图分润利益,自然会引起所有人同仇敌忾的抗击,哪怕是盐运使也不行。
另一边谭明光愈发精神振奋,有感而发道:「扬州之富庶不全在盐漕,亦在桑麻渔米。我决意趁今冬农闲时节,由府衙出面组织河工清淤丶加固府县境内主要灌渠江堤,尤其是北通邵伯湖丶南接瓜洲渡的关键之处。此事可仿照你在兴化县的举措,徵募本地壮丁和部分漕工灶户,以工代赈按日发放米粮盐钱。」
薛淮应道:「兴修水利,功在长久。下官会与黄运使沟通,妥善安排灶户轮替,确保堤工丶盐务两不误。此外,盐场灶户清册已在重组,其中亦有劳力可用于附近水利工程,由盐法道监工并按盐场食钱双倍标准结算,可使其增收,也解府衙劳力短缺之急。」
谭明光笑道:「景澈思虑周全,此法正合我意。灶户除煮盐之外,能有其他增收之途,亦是朝廷体恤。此外年关将至,我欲通令本府一州七县,由府衙从先前罚没的银钱之中拿出一部分,为境内所有在册孤寡残疾贫户,置办过冬米粮棉衣,景澈意下如何?」
薛淮知道他这两年憋得有些狠,如今贪官污吏被一扫而空,天子又开恩特许扬州府留下数十万两赃银充入府库,谭明光可谓有钱有人,正是大展宏图之际。
他稍稍思忖,点头道:「此举大善,另外下官建议府尊派出各县教谕和训导,组织当地庠生,在各乡里村社丶城镇坊市,宣讲解读盐政新规丶商税减免丶运河通关新政丶以及考成吏治之要,让新政之惠深入闾巷,如此当可安定人心。」
谭明光闻言便合上文卷,眼中闪烁着老辣的光芒,欣然道:「如此甚好。」
窗外阳光正好,将书案一分为二,一半明亮,一半在博古架的阴影里。
谭明光坐在光暗交界处,望着眼前沉稳锐意兼具的年轻人,心中满是振奋与期许。
他为自己斟满茶,又替薛淮续上,继而举起茶杯郑重地说道:「景澈啊,这新政纲要看似繁复,实则为扬州之新生计。我知你重任在肩,盐务千头万绪,但扬州终究是个整体。这新政推行是府衙主责,却也仰赖你时时匡正查漏补缺。你我同心理政,不负陛下重托,不负百姓殷望,如何?」
薛淮正色道:「下官必不负府尊期望!」
两人相视一笑。
正事谈完,谭明光正欲进一步拉近彼此的关系,却见薛淮放下茶盏,状若无意地抛出一个问题。
「府尊可曾听过济民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