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277:周星星问诊(1 / 2)

第279章 277:周星星问诊

一九九九年的最后几天,在《开心家族》持续的观影热潮和媒体对「王盛年」的总结与热议中悄然流逝。

王盛的工作重心,几乎完全倾斜到了《潜伏》剧组。

「津城站」片场,成了他待得最久的地方。

他与王志纹丶蒋文丽丶李呦斌等一众戏骨泡在一起,反覆打磨每一场戏,每一个眼神。

年代的质感丶谍战的紧张丶人性的复杂,都在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中,一点点被萃取出来,凝固在胶片之上。

剧组氛围严肃而高效,所有人都被王盛那种对作品的虔诚和清晰的艺术追求所感染,投入了百分百的心力。

与此同时,京信大厦的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总部,虽然少了王盛坐镇,却在年关时节呈现出另一种热火朝天的景象。

各个业务线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忙着进行年度总结丶核算业绩丶制定来年计划。

私人订制婚庆电影丶金禧典藏丶影像记忆项目丶电视电影事业部丶电视剧长剧部门丶影院级电影业务……庞大的「盛影系」机器,在王盛搭建的框架和指定的方向下,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着。

现金流极其健康,甚至可以说是汹涌澎湃。

电视电影项目,今年共生产了232部,每部大概卖了约800万,分到盛影传媒和北影制片公司手里,还馀400万,两家再分,盛影传媒约200万,交完税,大概还馀下3亿左右。

电视电影项目是把京城打造成「中国影都」的重点项目,在有关部门的扶持和推介下,生产的片子根本不愁卖,均摊给全国每家地市级及以上的电视台就行,这是保证京城影视行业稳步发展的一大保障,在电视市场繁荣的当下,不可能断。

算上前两年的收入,电视电影这块,盛影传媒赚了大概八亿多,使得盛影传媒的帐面上趴着令人艳羡的巨额资金。

其他业务和这一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私人订制业务依旧是公司第二大利润来源,本年度贡献了一亿多。

电视剧业务丶影院级电影丶金禧典藏丶影像记忆丶电视节目制作……这些业务,都是大几千万的量级,主要是用来养人,不过加起来,利润也有几亿。

总的算下来,年营收对得起中国民营影视企业龙头这个称呼。

王盛虽在剧组,但对公司的掌控并未放松。

在十二月底,他亲自签署了一项指令:为盛影传媒及旗下关联公司(包括光线传媒及各项业务组)的所有员工(包括挂靠),发放「千禧年新年红包」,庆祝即将到来的2000年,也感谢大家一年来的辛勤付出。

指令明确:不分职位高低,上至李婷婷丶蔡怡浓等高管,下至最底层的实习生丶派遣员工丶剧组临时协调员,全员统一,每人两百元现金。

这个消息在公司内部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欢呼。

两百元,在1999年末,对于一个普通员工,尤其是底层员工而言,绝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小数字。

这几乎相当于很多人月薪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更重要的是,这种「阳光普照」式的平均分配,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公司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位成员的劳动都值得尊重和肯定,王总没有忘记任何一个人的贡献。

「王总大气!」

「卧槽,全员两百?这得发出去多少钱啊?」

「看看你那没见识的样子,王总年年都是这麽发钱。」

「啥也别说了,以后就跟王总干了!」

「盛影传媒,牛逼!」

这样的议论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响起。

财务部门加班加点,协调银行,准备现金,在元旦前一天,将一个个装着两张崭新百元大钞的红包,发到了每一位员工手中。

拿到红包的员工,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自豪感。

这实实在在的两百元,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远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具凝聚力。

……

时间翻篇,进入2000年。

《潜伏》的拍摄按计划稳步推进,王盛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

1月17日,一个周一,《开心家族》首轮集中放映结束七天后,经过精确统计的最终票房数据,终于摆在了王盛的案头。

九千三百二十万元。

这个数字,毫无疑问地刷新了王盛个人导演作品的票房纪录,也稳稳占据了1999年国产电影票房亚军的宝座(仅次于《横空出世》),将《垫底辣妹》和《初恋这件小事》都甩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