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书生无用(1 / 2)

创业在晚唐 痴人陈 4562 字 11天前

第314章 书生无用

翌日,赵怀安到底是没有时间去逛一逛长安的两市,也看不到城西千福寺里面众多名人的碑刻和榜题。

之前宋文通就在说过那地方是长安文化的一个缩影,到处都留着名师大匠留下的艺术痕迹,甚至连石并栏都是当时最有名的刻工刻的。

什麽杨惠之丶张爱儿的雕塑,吴道子丶杨庭光丶卢棱伽师徒的释道人物画,王维的水墨山水和颜真卿的楷书丶怀素的草书丶李阳冰的篆书丶韩择木的八分书,应有尽有。

因为有人早早就在宫门外等着他了。

一出宫门,昨日种种具成幻影,赵怀安恍如做梦,随着人潮一起出了宫城,

而一出来,张龟年丶王进这样的幕僚元勋也已经早早等在了外面,正要走去,赵怀安就看见四个熟悉的黑奴抬着一步等在角落里。

赵怀安一望就晓得这是高驿的昆仑奴,而且就是之前在汉源决战前驮运自己的那四个。

本来赵怀安是打算去拜访高,可没想到老高竟然大庭广众就派人来接自己,看着那边若有所思的一众公卿贵族们,赵怀安想了一下,便坐在了步琴。

随后,四个健硕的昆仑奴抬着赵怀安,脚步如风,直奔高府上。

张龟年丶王进等人也匆匆跟在后头,寸步不离。

黑奴们的脚程一如既往地稳健,当赵怀安看到高恢弘的府邸时,正要从正门进去,忽然就看见一个肤色古铜的士子,正被高的门子给赶了出去。

因为这人的皮肤是那种文人少有的古铜色,阳刚气很足,所以赵怀安难免多看了一眼。

可就这样一看,这士子忽然就跑到了赵怀安的步琴前,拜道:

「河西李袭吉见过赵使君,在下毛遂自荐,想为赵使君幕下一僚佐,敢请使君给这个机会。」

赵怀安「哈」了一声,内心惊讶,这长安人这麽讲效率的吗?上来就要做自己幕僚?还有自己才来长安第二天,这人就认识自己了。

也正是这一句,赵怀安让黑奴们放自己下来,就在原地听着这个李袭吉的自我介绍。

而这一介绍,却不经意间给赵怀安掀开了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群体。

那群曾经失陷于吐蕃的河西人。

李袭吉自己称呼自己是出自河西姑藏房李氏的。

但他也给赵怀安坦陈,自河西落在吐蕃人之手后,什麽李氏不李氏的,都不好使了。

他自我讲述自己第一次上学是在寺院的配殿里,偷偷由老僧教授《千字文》,因为当时的吐蕃人不允许唐人学习唐字。

只有一些还有祖宗记忆的世家子弟的后人,还依旧试图传承着这些。

李袭吉的父亲是个一文吏,但只会阅读,写不了几个字,他母亲更是目不识丁。

可在凉州的姑臧老家,他们家依旧能雇得起农户在自家田地干活,请得起徒隶料理家务事,所以李袭吉和他的兄长才有时间上学。

以前李袭吉的父亲让他们俩接受教育,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个念想,不求当官富贵,至少让子孙后代晓得自己是哪人。

当时凉州是吐蕃人在河西地区的重镇,一直有大军驻扎,所以吐蕃人在凉州的统治还是很牢固的。

直到十九年前,从沙洲崛起的河西大英雄张议潮终于带领马步军八千打到了凉州,并经过三年血战成功收复了凉州,自此河西失落之地终于可以与大唐本土连成一片。

河西人前往长安的道路终于通了。

但李袭吉的父亲再没能看到,战乱的第二年他就被吐蕃人杀死了,只因为已经渐渐落于下风的吐蕃人再不信任凉州的唐人,尤其是有身份和职位的。

临死前,他的父亲对李袭吉说,要让他去长安看看,去问问长安的人,还记得姑臧李氏否。

十六年前,当张议潮和他的侄子带着大军进入凉州城后,这里就开始由张氏统治。

但张氏到来后,李袭吉他们的家庭也并没有得到好转,因为他的父亲曾在吐蕃人的治下做了一个小吏,所以他们家也就成了不稳定分子,被迁移到了张氏的核心敦煌。

敦煌距离长安远距千里,这一迁,李袭吉他们家距离长安就更远了。

李袭吉喜欢上学,但他并不是聪明的那个,更重要的是在他父亲死后,他们一家都迁到了敦煌后,他就更没有能力读书了。

直到他的兄长找到了一个给人在敦煌郊外的石窟中绘画的工作,在敦煌,佛教盛行,城里的士大夫丶贵族丶商人,都喜欢能供奉一个家族的佛龛,所以就有了绘画这麽一个职业。

靠着兄长不断给城里人绘画壁画的收入,李袭吉终于返回了学堂,可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给僧人和同学跑路,在学堂干些粗活,甚至每每鸟儿靠近,就是他去驱赶。

但越是这样,李袭吉越是努力,甚至在这个又是佛寺又是学堂的地方,获得了一些老僧的欣赏,开始教授他佛经典籍。

甚至,因为寺庙中还藏有一些天文算法的书,李袭吉对这种更广大的知识最为着迷,常常凝望星空,也想着长安的星空是不是也和他看的一样。

甚至,李袭吉还在藏经阁中找到了一张星图,像是更西边的地方传来的,在这里,大食人的知识和宗教已经开始在敦煌渗透。

正是对星图的用心学习和星图上的注疏笔记,李袭吉很快就掌握了二十八星宿丶日蚀丶月蚀丶

流星这些知识。

当时的李袭吉并不知道,他所学的天文知识是禁忌,是独属于天家才能掌握的知识。

当年安禄山叛变,彗星过昂宿,就有人预示安禄山将死,属于纬中最顶级的学识。

可李袭吉远不停留于此,由此,他对历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敦煌依旧采用唐时的历法,这一点即便吐蕃人来了后都没有改变,因为历法的知识水平太高了,吐蕃人可以创立自己的文字,却做不到创立历法。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唐历法已经吸收了印度丶巴比伦占星学,从数丶颜色丶元素丶阴阳丶星座这些原理。中国的天文学家曾以太阳历来计算日子,随后又参照太阴历,把两者综合起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