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193【祈福】(1 / 2)

相国在上 上汤豆苗 4112 字 6小时前

第194章 193【祈福】

约莫一炷香之后,御书房内只剩下沈望一人。

天子看了一眼曾敏,淡淡道:「给沈卿赐座。」

「陛下,臣——」

沈望才刚刚开了一个头,天子便打断道:「这次薛淮能够立下如此大功,你这个老师居功至伟。朕知道有些事不便挑明,但是朕不能装作看不见你在暗处的无私付出。」

话说到这个份上,沈望自然不好再推辞,只能谢恩落座。

天子端起茶盏润了润嗓子,略显感慨地说道:「朕已经快要忘记元辅上一次当众直言是何时了。」

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宁珩之逐渐收敛锋芒,极少会像今日针对孙炎一般亲自出面。

沈望很快便从天子这句感叹中分析出深层的含义。

从去年薛明纶被罢官到如今陈琰卷入两淮盐案,这一年多里大量宁党官员被查办治罪,光是正三品及以上高官就有三人,中层官员更是数不胜数。

明面上这是以沈望和薛淮为代表的清流一派的巨大成果,但是沈望心里很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工部贪渎窝案触犯到天子的底线,天子不能眼睁睁看着宁党窃据朝廷权柄,所以才有沈望和薛淮的发挥馀地。

说到底,朝中风向始终是圣意的具体表象。

宁珩之的态度是一退再退,去年他没有帮薛明纶开脱,今年年初主动将刚上任的礼部侍郎岳仲明推到天子面前,方才更是奏请天子严惩陈琰。

但是这不代表他会一直退下去。

宁珩之出手对付孙炎便是要提醒天子,如果再这样下去,他未必能弹压住宁党官员的不忿。

天子当然不想看到宁党彻底崩塌,所以他接过宁珩之递来的刀,让年过六旬的孙炎无法再立足于朝堂,相信很快就会有孙炎乞骸骨的奏章呈递御前。

理清楚这些关节之后,沈望谨慎地说道:「孙阁老所言确实有些欠考虑。」

天子满意地看着他,这些年欧阳晦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恐怕不需要宁珩之和另外两位内阁大学士出手,那几位尚书侍郎就能弄得欧阳晦灰头土脸,而眼前这位沈尚书定然能够在内阁站稳脚跟。

「罢了,看在他一把年纪的份上,朕总会留他一份体面。」

天子简简单单一句话便定下孙炎的仕途终点,继而饶有兴致地说道:「沈卿,范东阳的奏章已经证实薛淮的功劳,你觉得朕应该如何赏赐他?」

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沈望和薛淮的关系过于亲近,无论怎麽答覆都可能引起天子的不悦,故而短暂的思忖之后,沈望坦然道:「陛下,两淮盐运新政刚刚推行,扬州一地亦需重振民生,这两件事都和薛淮息息相关。臣觉得有始有终方为正道,而且薛淮还很年轻,不妨等他踏踏实实完成陛下交待的任务,届时再一并论功行赏。」

「话虽如此,若是朝廷毫无表示,只怕世人会说朕刻薄寡恩。不过沈卿所虑周详,揠苗助长绝非好事,让他沉淀下去磨砺性子亦无不可。」

天子淡然地笑了笑,语气中带着一丝玩味:「薛淮在扬州行事颇有章法,范东阳在奏章中提及扬州新立之盐会,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制度完备作用显着,足见薛淮不光是清弊的利剑,更是善后布新的好手。」

「全赖陛下教诲,薛淮方能不负皇恩。」

沈望从容应对,然后用一种自然而然的语气说道:「陛下提及扬州,臣近日亦得知一件小事,颇为令人感怀。」

天子看向他说道:「哦?何事?」

沈望徐徐道:「陛下,扬州有一盐商名唤沈秉文,其名下广泰号在江南亦颇有名气,沈秉文本人更是被称作义商。」

「沈秉文?」

天子沉吟道:「朕听过这个名字,当年薛卿主政扬州之时,这沈秉文便是他的得力臂助。沈卿今日突然提起此人,想来有事发生?」

沈望道:「陛下,沈秉文感念皇恩浩荡,使得两淮盐政肃清商路通畅,一腔报国热血翻涌,意欲提供一批精良舟船和熟练船工,为朝廷缓解漕运之紧。此外,广泰号愿向朝廷捐献粮秣三十万石丶崭新御寒冬衣十万件,以此犒劳九边将士。」

不提舟船和船工,光是三十万石粮秣和十万件冬衣就价值不菲,粗略计算至少需要二十万两。

朝廷不至于因为二十万两欣喜若狂,但是一名商贾有此壮举,传出去自然是一桩圣天子在位的明证。

天子闻言眼中掠过一抹精光,意味深长地说道:「商贾有此赤忱倒是少见,只是朕没想到他们居然能请动你进言。」

沈望坦然一笑,解释道:「陛下,臣听闻这沈秉文行事颇有古风,少盘剥乡里,多行善举。如今他能倾巨资报国,想来是其本心使然,更是陛下肃清吏治丶再造乾坤丶民心所向的结果。」

这番话让天子眉眼舒展开来。

其实他已经猜到沈秉文这样做的缘由,沈家商户之女若想嫁给出身清贵前程远大的薛淮,免不了要承受不少非议,甚至连薛淮的清誉都有可能受影响,但如果沈家的善名得到朝廷的认可,旁人自然不敢说三道四。

如此看来,这沈秉文倒算是一个性情中人,为了女儿的幸福能够做到这一步殊为不易。

只是……

天子略显迟疑,他随即想到无论沈秉文的初衷为何,至少他的举动可以彰显盛世之象,嘴角不由得勾起一丝弧度,缓缓道:「沈秉文感念皇恩心系社稷,确实是识大体的人,朕怎好寒了这等义士的心?」